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先秦“王道”思想是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突出主题。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极度动乱的客观现实,除了儒家极力推崇“王道”,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虽然具体理论和方式有所区别,但共同点都在于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批判继承先秦诸子重建社会秩序的“王道”思想,对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政治伦理问题上的方法、态度与主张。但因为都聚焦于“拯救乱世”,所以也就在不同的基础上产生了论辩性交往与思想融合的效果。在诸子政治伦理观念的论辩性交往中,不同的学派进行了学说上的接触,发生了概念的冲撞,形成了理论的冲突,但也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渗透,并最终产生了立足于治国理政需要而由政治家评价和选择各家各派混合构成的杂家思想体系。杂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系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但就政策层面的作用而言,各家各派的政治伦理思想已经被实践应用的需求安排成了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3.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可以说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人物。荀子所处战国末年,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基于"欲"与"礼"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政治模式——等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实质上是各家各派都想使自己的思想学说参与甚至左右现实政治。荀子思想发展处在百家争鸣之末,其思想中既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内容,也有理想主义成分,这种双重性集中体现在荀子关于霸道和王道的政治思想以及表现在此思想之中的荀子经济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吸收各家思想的"杂家"——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杂成,特别是其中所呈现出的"儒法合流"的特质,丰富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内涵,其不少主张和实践对后世教育与政治产生了颇为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相似文献   

7.
《老子》之"善"的内涵,不同于带有伦理道德意味的一般意义,而是一个特殊范畴。然而,这一重要范畴没有得到历代《老子》注本的重视。通过对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常解释的质疑,进而考察"善"在《老子》全文中的指向性,认为老子之"善"是指向"道"的。比照其他先秦诸子的"善"的用法,发现作为特定范畴之"善",在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内涵有别,但都是对于各自终极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对思维形式中“名”的谬误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先秦关于“名”的谬误理论。先秦诸子的“名”之谬误思想熔铸了求治的时代精神,该理论为当今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维护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健康和谐发展,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韩非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个性鲜明.韩非的教育思想集中了他的伦理、政治、历史观等思想的"内核".韩非的教育思想对当下的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的形成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也不同于我国其他各家伦理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它是一种宗法伦理,政治伦理和实践伦理。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的实质是传统理念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其转换不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们要摒弃那种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论"和"全盘否定论",而应合理待之。对于如何进行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可以以儒家"仁义"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转换路径为例。此外,儒家传统伦理还可以从伦理精神,道德人格,道德约束,德行修养等方面进行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中国集权传统政治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主体和改革对象的同一性以及未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影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应遵循限权而非分权的改革思路,在具体途径选择上应注重发挥中国传统"面子"文化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主动接受监督的社会规范功能,同时发挥媒体监督供给相关信息的作用,为"面子"文化社会规范功能的实现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扬弃。以德治国必须加强领导的政治道德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人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尚忍”价值观与民主政治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某些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民主政治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尚忍”价值观的流行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价值观的存在则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我们应该坚决摈弃的。  相似文献   

14.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80后”大学生表现出以下特点:在与传统价值产生一定断裂的同时,又能在文化传承、政治认同上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以继承传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道德主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贴近学生实际,充分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统或文化遗产是构成"地方"之所以成其为"地方"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在当下的地方叙事里,有些所谓的地方传统其实早就失去了生命力,但出于政治、经济的需求,重新被人为地再创造。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对传统、地方,以及传统的再创造等概念进行分析,并将"申遗"现象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中,才能理解这一现象所产生的"传统再生产"意涵。  相似文献   

16.
"政治效果"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效果"具有独立性价值,其源于法律与政治关系的传统法学理论,是法本质的内在要求,并服务于政治文明,脱胎于"社会效果",成为进行个案利益衡量并影响法官心证的新增因素."政治效果"论与法的价值理论在终极关怀上具有一致性.法的正义、秩序和效率价值与政治统治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与政权建设的需求是吻合的.正是这种同质性,法的运行才完全没有必要也无法排斥政治因素,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政治效果"的尊重也必然就是对法律信仰的坚持.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八荣八耻”,是为青少年荣辱观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证条件;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方向。因此,我们要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坚持教育改革的思想,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把"人们为什么要服从某一特定国家或某一特定的统治体系"这种一般性的讨论应用在具体的国家研究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本文以韦伯的"政治合法性"为视角,概览了我国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新中国前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肉食者"各具特色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20.
"乡村政治研究"发端于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不期然"遭遇",同时成长、演化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特定社会、政治时空场域中,并在时局变迁中走向日益紧密的互构与融合,最终成为一块可供学者在其中施展拳脚的研究领域。对中国政治学而言,这一"相遇"并"联姻"的过程,充满着从"高昂"到"沉潜"的震荡甚至创伤,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型,也收获了未曾预料的成果。通过这段政治学与乡村问题之间互动的学术发生、发展之历史的考察,可使我们对中国政治学及中国社会科学的特定生长逻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探寻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社会之"根"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