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1898~1937),翠微村人。她勤劳贤慧,深明大义。1916年,18岁的她与杨匏安结婚,与杨匏安生下6个子女。她以制衣和制枧等手工艺,分担家庭重担,默默地支持杨匏安开展革命工作。丈夫遇难后她携儿带女从上海逃回广东。周恩来曾夸奖她“在上海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为党做过许多工作”。1937年7月病逝于广州杨家祠。  相似文献   

2.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3.
从“文革”开始以后,到党的九大召开以前,江青很忙,看文件、送材料,到处参加会议、到处讲话,整整3年时间没有离开过北京一步。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江青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当上政治局委员,终于如愿地实现了她掌握大权的第一个目标。那个时候,她高兴得很,在北京尽情地享受生活,悠闲自得地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各个公园,还经常到外地休息消遣。她三进上海,三下海南,四去广州,还到过青岛、北戴河、天津、保定、大寨等地。除此以外,她还在闲情逸致之中,给别人更改名字,并成了她一个不大不小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正朱仲丽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王稼祥的夫人,她曾担任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在医疗战线工作了50余年,她为白求恩大夫做过助手。在旧上海的白色恐怖中,在延安的窑洞里,无不挥洒有她的青春岁月……2014年2月8日朱仲丽在北京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辈,使我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身手不凡的师长。她的离去勾起了我无限的追思……  相似文献   

5.
我怕见贺子珍,可和她分手时竟依依难舍 1947年冬天,贺子珍带着女儿娇娇(李敏)从苏联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在哈尔滨的东北局工作.那时,我已奉命从华东撤退到了东北后方,上级通知我去哈尔滨看她.说实在的,我却不想见她,或者说怕见她.为什么呢?因为听到过许多关于贺子珍的传说.既有过去的,也有当前的.无非是说她性格暴烈,脾气急躁,而且患有精神病,住过疯人院,至今神智不正常.但领导说,贺子珍回国后非常想念多年未见的亲人,你就代表贺敏学去看看妹妹吧.  相似文献   

6.
王会悟,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她作为中共“一大”筹备工作的组织者李达的夫人,“一大”唯一的会务工作人员,对中共“一大”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上海“一大”会址是她选定的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与赤色职工国际代表马林、尼可尔斯基来上海同党的发起组联络,建议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李达成为“一大”的具体筹划者。李达把选择开会地点、寄发会议通知信件及安排各地代表住宿等会务工作,交给了王会悟,慎重地叮嘱她  相似文献   

7.
母爱无价     
那一年,她60多岁,头发花白,皱纹遍布,更是直不起原本就不健康的腰身。 她已经独自在那条古老的街上生活了好几年,住街道中间的一所旧房子。似乎没有子女和其他亲戚,这些年,从没有人来看过她。她靠着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日子过得很拮据,要每天赶早市去买便宜的菜。  相似文献   

8.
李燕玲真诚写就真善美周世敏杨虹0多年前,豆蔻年华的李燕玲从上海来到江西插队落户。从此,她便和这片红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当地百姓最亲的人。1975年她进入新建县大塘乡中心卫生院当了一名护士。她请妈妈从上海寄来了医学书,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闵行一条街",王光美曾在接受刘少奇研究专家黄峥采访时说:"少奇同志经常到上海,他关心上海人民,关心上海的建设,为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对上海城市建设的规模、布局、方针、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建设卫星城,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等,都作过具体指示。"她回忆,1958年,刘少奇曾在火车上与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谈了许多,还具体谈到过闵行卫星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了那些农村娃,山村女教师李玉珍断然放弃了返沪、改行进城的机会,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山村三尺讲台。33载春秋,李玉珍从16岁的上海女知青成为年近半百的老教师,她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新余市十佳党员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李玉珍也用她33年的不懈追求,诠释了-个共产党员的幸福观。(见《光明日报》8月7日1版头条) 幸福在哪里?古今中外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对于李玉珍来说,幸福就是这辈子也不放下手中的教鞭,这也是她心中立下的誓言。 1968年,作为上海知青,李玉珍来到赣中山区一个只有9户人家的偏僻山村。村民不识字,连工分都不会记;因看不懂农药说明书,大片的农作  相似文献   

11.
不居功的老红军 在井冈山下的江西遂川县,有一位老红军女战士邹亚春。她是一位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老人。革命战争年代,她曾有过非凡的经历:井冈山斗争时期跟随毛泽东、肖克度过三年多的烽火岁月,经历过无数次大小战斗;1951年毛泽东给她发来请柬,邀请她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周年国庆大典,安排她在北京住了三个多月。  相似文献   

12.
特殊"介绍信" 江青原名李云鹤,1933年夏,19岁的她从山东前往上 海,改名李鹤,在徐明清领导下的晨更工学团当教员。尽管 后来李鹤进入上海影剧界,成了"明星",改名蓝苹,但是徐 明清跟她一直以好朋友相待。1937年7月下旬,江青从上海 来到西安,找到时任西安北大街幼稚园主任的徐明清,江青 向徐明清说明了来意:她要奔赴延安,请求徐明清介绍她前 往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她身边未带任何组织介绍信,在她 看来,徐明清是她最好的"介绍信"……江青奔赴延安,是她 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不居功的老红军在井冈山下的江西遂川县,有一位老红军女战士邹亚春,她是一位普通但又不平凡的老人。革命战争年代,她曾有过非凡的经历:井冈山斗争时期跟随毛泽东、肖克度过三年多的烽火岁月,经历过无数次大小战斗;1951年毛泽东给她发来请柬,邀请她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4.
段子     
《廉政瞭望》2015,(3):79
年是过了,吐槽继续——脸也圆了肚子也胖了腿也粗了钱也没了,这个年过得很充实。不长胖的人,你们对得起过年死去的鸡鸭牛羊吗?我让上初中的女儿收拾一下她的房间,她回答我"两个氦原子",听不懂她在说什么,默默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她说的是呵呵(氦原子的化学符号为he he)……  相似文献   

15.
博览窗     
《湘潮》1987,(1)
毛泽东“还债”一九二○年春,毛泽东在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筹备旅费,向章士钊求援。章即向沪工商界名流募捐了一笔巨款相助。一九六一年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有一次毛泽东对章士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为她做过好事的爱国人士。当初我经手借你两万元,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在香港的4年(1938-1941)正是抗日烽火在神州大地遍地燃烧的年代。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在这短短的4年中,运用她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解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从上海到香港朋7年11月12日,12月13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于日本侵略军之手。中共中央非常关心居住在上海的宋庆龄的安全。毛泽东、周恩来特地从延安连拍两次电报建议她离沪去香港。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收到电报后,立即派交通联络员李云(祝秀贞)转送给她。宋庆龄接到第一次电报,表示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暂缓离开上海。接到第二次…  相似文献   

17.
三 1938年8月,黄慕兰以《译报》董事长身份离开上海到香港募捐。 香港,对她来说并不陌生,8年前她就在这里战斗过,只不过今日旧地重游,“兴亡感慨,情绪不同”。她被朱学范和杜月笙的公子杜维藩从码头接到六国饭店的一套临海房间住下。从骑楼上远眺,九龙对岸的浅山影影绰绰,宋皇台依稀可见。 “啊!看到那由几块巨石堆成的宋皇台,使我想起当初宋、明两朝都是在这里送终的,难道现在又到了那个时代了?”慕兰不禁感慨一声。 朱学范连忙说:“黄大姐,历史不会重演。香港虽是小小岛市,可载而归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个美丽传说的话,那么在抗日战争中, 我军真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当代花木兰”,她用生命与热血演绎了一出——早就从《河南省沁阳市志》上看到过“当代花木兰”张明老人的事迹,可由于老人远在上海,所以一直无法一睹老人的风采。不久前,听说老人从上海回到老家河南沁阳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我立即前往采访。  相似文献   

19.
朱世忠 《共产党人》2009,(24):53-54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恩师陈静英从宁夏固原杨郎陶庄小学考入复旦大学。她走后,用书信与我们村上的乡亲和她的学生联系。后来,书信少了,再后来,就失去了联系。我们推测,她大学毕业后应该留在上海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了。我们常挂念,陈老师身体可好?生活得怎样?恕我不敬,我们犯嘀咕,难道有了什么让我们不愿意想像的意外?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一个泼辣能干的四川女子,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亲热地称她"周大妈"。周大妈在她74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过当兵参加抗美援朝的光荣,也有过被划为"右派"的蒙冤;有过无私助人的快乐,也有过不被理解的苦恼。但周大妈都一笑带过。笑对荣辱,笑对苦难,将温暖与关怀真诚地送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周大妈对人生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