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崔岩 《世纪桥》2010,(13):31-32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失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但应该看到,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国际高度集权,陈独秀的自主性很小,他没有能力超脱共产国际,以个人的行为来影响中国革命。另一方面,中共领导集体的整体素质对陈独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陈独秀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2.
1922年冬,瞿秋白因深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赏识,应邀从苏联回国,参与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导》周报,不久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年多后,陈独秀犯错误被免职,瞿秋白成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在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探索中,陈独秀与瞿秋白始而亲密合作,终因思想分歧加剧了矛盾。他们这种关系,无疑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早期发展之艰难曲折。相逢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3.
邵红侠 《世纪桥》2011,(21):35-36
陈独秀是一位很复杂的中共党史人物,中国大革命又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段历史。《陈独秀与中国大革命》这部专著澄清了许多重大的历史疑点,纠正了许多学术界的传统谬说,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新结论,对中国大革命历史本相进行了科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与马林,一个是中国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另一个是荷兰著名革命家,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了"对中国革命的两大贡献"。大革命时期,马林三次来华(一说四次),与陈独秀之间的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颇有戏剧效果。"我们不能靠马林"大革命时期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顾问很多,据《共产国际、联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党史界有两种观点:(一)共产国际的路线是正确的,陈独秀违背了国际路线,推行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二)共产国际的路线是错误的,陈独秀只是执行了这条路线,国际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仍处于选择何种出路阶段。马克思主义仅仅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怎样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仍是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步骤及领导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  相似文献   

7.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并成为共产国际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期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所采取的右倾方针,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陈独秀在回顾和总结大革命失败的问题时说,由于他“忠实地执行了国际领导者斯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上海大学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素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称。陈独秀对这所革命大学,倾注过心血与关心;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上海大学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谭平山与南昌起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平山,与陈独秀同为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创始人。大革命时期受中共中央委派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组织部长、中共驻国民党党团书记,推动国共合作的发展,是大革命运动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0.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大未能也不可能挽救大革命的失败,但它揭开了党内批判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序幕,探讨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一些正确原则,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作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他连任中共五届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时只有28岁,正是少年英雄,风华正茂。他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时,都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但是,他们既没有能使革命的狂飙席卷神州,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瞿秋白英年早逝,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2.
法西斯主义在本世纪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的陈独秀,从1923年起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始至终地关注着这一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陈独秀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可以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阶段。因篇幅之故,本文拟以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批判进行透视,以冀进一步深化陈独秀之研究。①     一在论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之前,有必要首先对2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和过程作一简述。法西斯主义运动之…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受共产国际在无产阶级领导权上的右倾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重大偏差,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甚至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政权的要求,否认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可能性。这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储天虎 《党史纵览》2013,(10):40-43
大革命爆发后,工农运动空前高涨,工农武装问题日渐被提上党的议事日程。如何正确看待和领导工农武装的问题,直接关系着革命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接触和认识工农武装问题,开始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对于这一问题在认识上虽有某些偏差.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 ,在中共党内普遍存在着急躁复仇的情绪。由于党内领导人也存在“左”倾思想 ,于是 ,把革命形势判断为处于“高潮”时期 ;相反 ,陈独秀却比较冷静地注意到革命形势的不利局面 ,从而提出了“低潮”论。这种在当时看来“右倾”的观点与论调 ,自然受到党中央的批评。那么 ,陈独秀的低潮论与“左”倾中央的高潮论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念忠 《探索》2002,(4):141-144
长期以来,党史界对我党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一边倒”。本文论述了陈独秀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七大功绩和主要错误,揭示了陈独秀从一个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蜕变为一个机会主义者的过程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和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对军队的领导权,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前夕,一九二七年七月初,陈独秀已经离开中央领导岗位。他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一大革命准备时期。从一九二三年“二七”罢工失败到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以前。这期间党确定了统一战线政策,召开了“三大”,实现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为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中期一大革命高潮时期。从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到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中央特别会议前。从“五卅”运动高潮到北伐的高潮,斗争形式从政治罢工到武装夺取政权。随着革命高潮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党内右倾妥协退让错误终使革命遭受严重损失。后期一大革命从胜利转向失败。指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国内的主要矛盾从人民大众与旧军阀的矛盾转向人民大众与新军阀的矛盾。党中央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召开的汉口特别会议,标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并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陈独秀全面放弃革命领导权,给革命造成了危机。自“四·一二”到“七·一五”蒋、汪相继叛变,革命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陈独秀的秘书 谈陈独秀 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任党的总书记时,犯了右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失。下边是曾任陈独秀秘书的黄玠然对陈独秀的看法: 陈独秀是一个学者,他的学问很渊博,对待问题很认真,不论大事小事从不马虎。他每天接触的人很多,工作非常紧张,但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即使很小的理论问题也不放过。他放东西很有规律,你若动一下,他马上就会问:“谁动过我的东西?”他很勤奋,笔锋很快,一天能够写好几篇文章。他思想非常敏锐,看到哪篇文章有问题,马上就写文章进行反驳。他对政治和革命的热情令人佩服。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91,(3)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人们几多希冀、几度梦想破灭了。革命形势的逆转宣告了陈独秀右倾投降路线的彻底破产。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昭示:赤手空拳,只能任人宰割,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于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爬起来,拿起武器,带领群众,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