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提出将重振美国同盟体系,突出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未来美日同盟的"双向义务"合作与日本的同盟"对等化"诉求将相伴发生、相互影响,并逐步内化于美日澳印"四国安全机制"及西方"盟友圈"构建之中.中日关系中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加上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使得美日同盟的对华针对性日益凸显.美日两国确认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公然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及国家安全利益,使得中美日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并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要是恢复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重申美国的领导地位,带领和帮助中东盟友维护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支持或宽容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关系认同的关系网络。特朗普政府与关系网络内的盟友开展合作并根据关系认同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将处于关系网络外的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以及危害美国和以色列安全的敌对国家,组织关系网络内的盟国对其围堵和打击。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构建的关系网络,加速了中东地区的新区块化,决定了中东政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国国家利益已超越国境,正在逐步扩展到五大洲,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冲突也增多,美国对我国的疑虑明显增加,大大加强了对我国的防范和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由于两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中美两国共同安全利益的交汇点,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方面两国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也在扩大。中美安全关系呈现出愈来愈复杂的格局。如何处理好如此复杂的安全关系,关系到中美关系能否长期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进而关系到两国各自长远的战略利益。为此,本刊记者特采访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美国研究中心常务执行主任钱文荣先生。现将采访的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对人们深刻认识中美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思维的系统化呈现。剖析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的差异,是促进中美相互正确认知、增加战略沟通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彼此战略意图和行动的判断,成为中国和美国国家安全观中他者构建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建立于相互关系定位和发展预判之上。美国是"安全威胁"范式,中国是"安全状态"范式。在安全维度、安全区分思维、安全措施、安全价值等方面,中美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系统的差别,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政治基础以及实践机制等多维的塑造力量。正确认识中美国家安全观的差别及其原因,有助于规避中美战略沟通过程中的偏差,增进双方安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推进"民主"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大大提升了推进民主的地位,特别是布什在第二任期内,更是将推进民主作为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美国推进民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推进民主要服从于美国总体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这就使得美国在推进民主时经常采用双重标准并且将推进民主作为贯彻总体对外政策的一张牌。美国推进民主战略客观上有助于民主政治在世界的扩展,但是却会对世界和平、地区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东 《当代世界》2016,(7):50-54
正作为网络生态型组织,过去几年"伊斯兰国"迅猛崛起,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战,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倍感威胁,于2016年4月正式对"伊斯兰国"发动网络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高度警惕美国与"伊斯兰国"的网络战无限制和扩散化导致全球卷入,从而引发网络世界大战。2016年4月,美国宣布对"伊斯兰国"(IS)发动网络战,打响了人类历史上首场正式的网络战争,其结局如何尚难预测。不仅难以预测谁赢谁输,而且难以预测何时结束,更难以预测今天的局外人会不会都变成局  相似文献   

7.
福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来维护和强化其"历史终结论".一是以"国家要素缺失"为理由为美国自由民主危机开脱,牵强短视地看待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颠倒黑白地宣传美国"政治信任"的情况和作用,撇开民主制孤立地批评特朗普;二是为自由民主制的"优越"辩解,不顾真相地赞扬美国联邦制"实验创新",主观地臆断"民主或将重生",不切实际地策划政府改革;三是以西方中心主义评判历史,用单一民主观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逻辑混乱地评判中国抗疫实效,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深入分析和批驳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锐 《国际展望》2016,(5):40-59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伙伴关系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作用有限。但笔者依据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基本成型的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政治安全效应。作为外交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既是双边关系的集合,有类别之分但无等级差异,也能在多边舞台促进各类合作机制和合作阵线的形成。其具体的政治安全效应包括:中国的主张和诉求获得有效传播和各国认同,一个尊重中国政治安全利益的全球共识网络初具规模;中俄的"网状伙伴外交"蓬勃发展,吸纳更多国家一道维护世界与区域的政治安全;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发展伙伴与安全伙伴的并进;向美国传递出一系列清晰信息,促使其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战略意图。笔者最后提出,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有望在国际安全领域衍生出更多共识网络、机制网络和支点国家网络。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8)
正在一国之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尚且互相影响难以分割,在国家之间就能分开吗?如果威胁了对方的国家安全,还能保持经济上的密切往来吗?完全站到美国一边韩国总统朴槿惠如今已是进退两难。韩国一向是"安美经中",安全军事上依靠美国,经济上更多地依赖中国。朴任总统之时,正是韩国经济面临世界经济衰退的时候,所以中国显得更加重要。出于种种考虑,也许还加上对中国文化的熟悉,朴对中国表现出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2019年,世界多地动乱频发,特别是拉美地区,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向多国蔓延,并呈持续扩散之势。西亚北非、欧洲、南亚等地区的动乱此起彼伏;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上升。除俄罗斯外,各主要国家军费开支再创新高,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初露端倪,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正引发严重后果,太空战也被提上大国军事战略日程,海湾地区冲突和战乱不断;特朗普政府继续坚持“美国优先”,大力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霸凌政策,与传统盟友关系裂痕加深,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博弈更趋复杂,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大国安全合作不进反退。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趋稳向好,但潜在热点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未变,维护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基石的积极力量在不断积聚,这将对国际安全秩序的重组、重塑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南部遭受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袭击让世界惊愕不已。此次恐怖袭击具有民族分离组织与恐怖极端组织合流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具有武装叛乱的特点,其背后的根源不仅与菲律宾长期存在的摩洛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伊斯兰国"从中东向东南亚渗透和扩散的产物,值得有关国家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对现实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保障网络生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多领域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威胁我国网络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对日益复杂化、隐蔽化、长期化的网络安全风险,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战略指导,积极探索网络安全治理问题,对于保障国家总体安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及推动国...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亚太地区实施"再平衡"战略,这并不意味着它放弃了对欧洲安全的关注。美国督促欧洲国家加强军备、提高防务预算,鼓励其在国际安全事务特别是在维护欧洲周边地区安全稳定,并干预全球冲突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美国的目的是在北约框架下,让一个加大安全投入的欧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美欧的防务"再平衡",减轻美国的责任和负担。不过,欧洲各国仍未完全走出债务危机阴影,在各国政府预算安排中,军费开支被排在较后位置。同时,一些欧洲国家民众的和平主义意愿也阻碍了这些国家过多参与国际军事行动。2014年持续恶化的乌克兰危机,提升了部分欧洲国家增强本地区防务水平的意愿,但仍未从总体上改变美欧防务"失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世界在变化。如果你生活在中国,你可以看到不可思议的迅速变化:对新技术的接受,快节奏的建筑速度,对美国快餐的接受(我们为此表示道歉)……但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不管这个趋势是好是坏。中国,这个有着世界上最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现在是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的,硅谷里的事物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经济是美国和中国利益的深度联系点,中美经济间焦点问题既凸显两国经济关系在以金融和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又是两国国家利益的交汇之处.因此,从消解中美经济焦点问题人手,在中美经济间建立一个强大、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关系对双方都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将惠泽世界.自1972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蓬勃发展,但目前却受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和中国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动摇的风险在日益加剧.2012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中美经济关系需要一种新的"公报"来引导双边经济关系的战略框架以确保两国互利共赢关系不受经济争执焦点及公众态度和焦虑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反分裂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重要的国家行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全球反分裂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国目前尚未实现统一,所以反分裂是当前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针对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分裂势力的新特点和新动向,中国应积极借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反分裂斗争的有益经验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3日是中哈建交13周年纪念日。13年里,两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得到不断完善和 巩固,其中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两国的合作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 1993年10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首次正式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 署的"哈中友好共同宣言"为两国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性文 件宣布"两国将在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前提下,在相互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互利  相似文献   

19.
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与美国对华科技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一直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从经济民族主义、政治现实主义等理论中汲取思想元素并对一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潮,技术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不同国家的技术民族主义存在实质性差别。根据其目标、动机、政策表现与影响,技术民族主义可分为防御性技术民族主义和进攻性技术民族主义。后者对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特朗普政府的执政及其发起的对华科技战,标志着进攻性民族主义政策倾向急剧上升,这反映了美国维护全球经济与技术主导地位的霸权思维。进攻性民族主义在美国国内亦具有深厚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在政策实施中,美方在强调中美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价值观差异与国家利益矛盾的基础上,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及相关高科技企业视为安全威胁,通过"安全化"的政策过程与扩大对华科技战国际联盟体系,不断推进对华科技战。美国的这一政策倾向正在并将继续侵蚀中美关系的基础,削弱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并与其他影响因素相互叠加,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再续新篇章     
当前的中韩关系已超越了双边范畴,对维护和促进东北亚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化挑战为机遇、维护好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建设和谐东北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是摆在两国面前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