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2.
蜀汉名将魏延文武兼备,勇略过人,其军事才能堪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相比。魏延提出的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看似弄险,其实奇妙无穷。诸葛亮对魏延处处掣肘,不肯大胆使用,故其北伐未能成功。魏延“谋反”说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虽是杨仪,但同诸葛亮的临终遗命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孙静 《现代领导》2007,(11):22-23
明朝的王恕说过:“人之才性不同.有优于学问而劣于政事者.亦有长于政事而短于学问者;亦有有学问而不能提调学校者.有寡学问而能提调学校者。事无全才,故人之于事,有能,有不能。”(《王端毅公奏议》)说的就是“用当其才”.古人对此的见解和实践.散见于各史料,正如屈原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一生所能有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只能“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4.
个体老板注册“诸葛亮”。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让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打了上千年的“口水战”。从去年开始,两地又一次对阵于媒体,论战烽烟经久不散。有专家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论战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诸葛亮”这块金宇招牌彰显出来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这场大战爆发的真正缘由。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才学盖世 ,历史多有评价 ,但他作为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开拓者 ,却少为人知。他的鉴才学说及鉴才之法是应引起今人研究和效法的。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对军事人才的鉴别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将材”论的著述中 ,认为将材有九类 ,鉴别的方法是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而知其饥寒 ,察其劳苦 ,此之谓仁将 ;事无苟免 ,不为利挠 ,有死之荣 ,无生之辱 ,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 ,腾而不恃 ,贤而能下 ,刚而能忍 ,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 ,动应多端 ,转祸为福 ,临危制胜 ,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 ,退有严刑 ,赏不逾时 ,刑不择贵 ,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 ,气…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蜀汉在他的治理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种赞誉,未免言过其实,但大体还是符合诸葛亮治理蜀汉,政治得以清明,社会秩序较为稳定这种实际情况的。“刑不上大夫”,自古如是。诸葛亮曾把仅次于自己地位的重臣李严,革去官职,“削其爵土”,降为平民。因为李严“受恩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历来被人们视作智慧的化身,“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哥诸葛亮”等俗语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本传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10.
从蒋琬善待逆耳之言说开去顾彭荣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有人对他不服,说了些逆耳之言。如督农杨敏,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指诸葛亮)”。有人向蒋琬报告,提出应对杨敏治罪,蒋琬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他不予...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3,(7):I0061-I0061
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时至今日,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思想仍有可取之处。诸葛亮选人用人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之判断力,看其志向。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之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之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其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其学识之真伪、广窄等。  相似文献   

12.
诚与信是连在一起的,做人要诚实无欺,这是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灵魂。孟子说:“人天生存诚。”苏轼说:“天不容伪。”曾国藩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这些古训告诉我们,只有坦诚待人,才能得人心,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反之,则只能招  相似文献   

13.
梅雪 《人事管理》2000,(12):33-33
诸葛亮为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领导方式上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事必躬亲。诸葛亮身为蜀相事无巨细“皆专之”,竞到了“杖二十以上亲决的地步”,他还曾“自校薄书,流汗竞日”。诸葛亮整天沉浸于琐碎的事务,不仅为他的主要工作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蜀国过早地失去一位贤相。  相似文献   

14.
“齐桓公用宁戚”的启示古言偶读《刘子》,发现其中有一段齐桓公用宁戚的故事。其意为:齐桓公很了解宁戚才能,打算提拔他,哪知消息一传出,“群臣争谗之”。身边的人建议齐桓公派人察访一下再作定夺,齐桓公不以为然他说,他难免会有错误,而察访者往往不分轻重,只注...  相似文献   

15.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囊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魏延为什么会“反”?诸葛亮说是因为他“脑后有反骨”。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魏延一生几次“反”的缘  相似文献   

16.
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什么?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取得共识。说“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者有之;说“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集中(制)”者有之;说“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辩证统一”者亦有之;如此等等。这些说法究竟怎么样,能不能作为民主集中制“实质”的科学概括或科学表述,关系到对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理解问题,很值得探究和商讨。  相似文献   

17.
杂谈漫笔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苑》载:孙叔敖即将就任楚相之时,许多人前来庆贺。有—位老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听后,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给自己敲了警钟。拜谢之后,他再三表示愿闻余教。老人见他通情达理,又告诫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8.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保安》2012,(11):3-3
人们常说“有才才有位”,简单理解,就是具备一定才华才能获得理想的待遇与地位。“才”者,才干也;“位”者,地位也。此话是勉励,亦是真理。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亮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而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的,当权者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