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9年底以来,巴基斯坦政府对反恐政策进行了微妙的调整。这主要是由于巴基斯坦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巴基斯坦国民反美情绪浓厚、巴政府试图孤立巴基斯坦塔利班并维护本国在阿富汗的利益、部落地区恶劣的现状、巴基斯坦防范印度的考虑以及对美国压力的回应。巴国反恐政策调整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巴基斯坦反恐政策调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巴国反恐斗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美巴反恐合作: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的反恐战略中,巴基斯坦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长期以来,美巴两国在反恐合作上矛盾重重、纷争不断,存在着反恐利益与目标差异、反恐政策分歧、互信缺失以及反恐行动在巴国内缺少广泛支持等诸多制约因素.在奥巴马提出新阿富汗-巴基斯坦战略后,巴基斯坦做出了积极回应,但长期困扰两国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并未消除,美巴反恐合作将继续在合作与纷争中前行.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后,塔利班加强了对巴基斯坦的渗透。特别是2004年以来,巴基斯坦开始出现基地组织的"巴基斯坦化"以及巴基斯坦塔利班,且它们的势力和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对巴国内政局,而且对地区局势,特别是对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全力实施阿巴新战略之际,塔利班势力对巴基斯坦的渗透及其后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新阶段反恐战争:巴基斯坦的处境与美巴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南亚研究季刊》2008,(2):10-16,74
在美国领导的国际反恐战争中,巴基斯坦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巴国内局势持续动荡,恐怖主义威胁日渐严重。为增进国家安全和稳定局势,穆沙拉夫和新近执政的吉拉尼政府开始调整应对恐怖和极端势力的战略,但新政策的尝试引发美国的担忧和美巴之间的矛盾。从趋势看,巴将强调以符合国情的方式采取反恐行动.改善与美国合作中的弱势地位;美国则将在反恐紧迫性与现实局限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5.
位于印控克什米尔乌里镇的印度军营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印度认为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分子所为。为了打击巴方支持的越境恐怖主义,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基地实施了先发制人的外科手术式军事打击,同时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对巴基斯坦发动了外交包围攻势。后乌里恐袭时期印巴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印度对巴战略的调整,巴国内围绕巴军支持非国家角色的政治博弈,国际社会对印巴冲突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塔利班(简称巴塔)在巴境内白沙瓦发动一起针对军人子弟学校的恐怖袭击,造成包括132名学生在内的141人死亡、240余人受伤.这是自2007年卡拉奇自杀式炸弹袭击以来,巴国内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不仅震惊世界,更在巴国内引发强烈震动.此后,巴军政当局、朝野各党派在强力反恐问题上迅速达成共识,谢里夫政府连续出台反恐强硬举措,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目前,巴安全局势有所好转,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当代南亚恐怖主义的起源与诱发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地区是恐怖主义的重灾区,也是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的前沿地带。“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南亚反恐局势的走向引发密集关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情况尤为明显。当代恐怖主义在南亚地区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有若干重的历史与地缘政治诱因发挥了作用,既包括地区部的因素,也包括跨地区及国际范围的问题,这些外因素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南亚恐怖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和应对恐怖主义挑战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巴基斯坦恐怖袭击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至2008年初《经济学家》将巴基斯坦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2008年3月,吉拉尼任总理的巴基斯坦联合政府产生,巴政治进入重组和转型时期。在巴政治重组后,美国继续谋求与巴基斯坦反恐合作的主要政策框架不会改变,但在具体的策略方面将发生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巴基斯坦不仅再次成为"前线国家",而且由于支持美国反恐战争而成为美国的"非北约主要盟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教派冲突问题在巴基斯坦建国后因政治化等因素诱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本世纪初以后,穆沙拉夫执政时期曾采取强有力的军事安全政策,使国内安全形势一度得到缓解,但教派冲突问题仍难以根除。2011年以来,巴基斯坦出现新一轮教派冲突,一是巴国内部分政治集团或组织利用宗教认同作为政治动员资源,引起更加严重的教派主义政治化趋势;二是巴政府在宗教教育体系和打击极端主义组织方面存在治理缺失和监管缺位;三是新时期全球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与势力的扩散加剧了巴国教派冲突风险;四是德奥班迪学派和瓦哈比主义在反什叶派宣传方面煽动教派对立。巴基斯坦亟须通过多路径去廓清和批驳激进主义势力在反什叶派思想和教派主义话语方面的思想错误和话语误导,积极引导主流舆论发扬宗教宽容理念,严厉打击煽动教派仇恨的社会组织或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11.
中日四份政治文件代表着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脉络,两国从结束敌对状态、建立邦交关系发展到战略互惠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从第四份政治文件的签署到现在已有十多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实施、美国从“亚太再平衡”到“印太战略”的调整、日本追求战略性外交的努力等,国际形势、地缘政治格局、国家能力和心态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基础,根据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现状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型,从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上来解析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得出当今国际社会已经具备了升级中日两国关系的新的时代契机和因素。中日关系的深化、合作领域的拓展、合作程度的加深将是中日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对东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文莱各个领域的发展仍然保持2011年的发展态势,政治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延续增长;外交延续既定的对外政策,积极参加本地区及国际的一些外交活动。2013年文莱将保持2012年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14,(1):1-11,119-132
在过去一年中,南亚地区各国政府虽然维持了政治上的基本稳定,但经历的挑战巨大;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增长受挫;总体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未来南亚局势将更趋复杂,主要表现为:印度的战略地位将继续走强;巴基斯坦的长期稳定问题值得担忧;美国撤军将使阿富汗面临安全真空。由于南亚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大国在地区的角逐和争夺始终不会停止,地区局势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尤为重要,中国在对印关系、对巴关系和对阿富汗问题应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印度尼西亚政治与社会形势比较稳定,议会选举和总统直选得以顺利进行。金融危机对印尼经济的负面影响被控制至最小限度,经济发展可圈可点。印尼还活跃于国际舞台,力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开发潜力及推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及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不断向前推进,打通与建设我国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问题又提到了重要日程。为此,针对目前工作现状、新时期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特点以及东北振兴与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要求,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发的潜力及建设,首先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其次要处理好国内外的合作关系,促进图们江港口发展自由贸易,进而推进珲春作为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伊始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推动下 ,全球战略格局继续向纵深演进。与此同时 ,世界各种矛盾不断交织、碰撞、激化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相对有所上升 ,特别是以“9·11”事件为标志的恐怖主义新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形势的影响重要而深刻。但是 ,国际关系格局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多极化进程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整个国际形势依然呈现总体上和平、缓和、稳定 ,并伴随局部战乱、紧张和动荡的基本态势。我国应根据国际反恐领域的新动向 ,制定有利于我国和国际社会最大安全利益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积极参与反恐斗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试析冷战后印度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和非洲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体系和非洲形势的变革,印度对于非洲的政策出现了新的趋向。印度加强了与非洲在能源、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印度试图通过加强双边合作,旨在确保本国的能源安全、促成政治大国的目标实现以及巩固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复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明确把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确定为"国家战略",[1]标志着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形势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近期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不利于区域合作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促进图们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力量正在上升,可谓机遇大于挑战。[2]面对挑战,应超前谋划和运作,全力以赴把自己的问题先解决好,进而影响和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进图们江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国别贸易数据,采集和整理了东盟10国以及东盟外8国的年度对中国贸易数据,利用改进的倍差法模型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标志性事件对东盟与中国贸易规模影响的净效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有极其显著的正的影响效应,而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领土、政治纠纷和国际灾害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国际性经济危机对东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也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并依据以上实证结果提出有关发展中国—东盟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Oisín Tansey 《Democratization》2013,20(7):1169-1194
Traditional approaches have conceptualized political regimes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reference to domestic-level political factors. However, many current and historical political regimes have entailed a major role for international actors, and in some case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has been so great that regimes have become internationalize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ized regimes’ and argues that they should be seen as a distinct form of hybrid regime type that demonstrates a distinct dimension of hybridity. Until now, regime hybridity has been conceived along a single dimension of domestic politics: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Yet, some regim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ifferent type of hybridity, in whic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are found together within a single political system.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ized regimes within three settings, those of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l emp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