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理论内涵的双重性--评"理论反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反人道主义"是西方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内涵具有双重性。其合理性在于提供了区分两种理论的基本标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片面性在于极端化地表述马克思哲学,漠视马克思哲学对人道主义的扬弃,混淆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人道主义与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理清"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尤为重要。"人道主义"基本命题包括"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爱人",等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才肯定"人道主义"的这些基本命题。从理论本质来看,这些命题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联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是不符合理论事实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萨特存在主义人学并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人学才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人们认识人生、指导人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解析,以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维度为基础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和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的统一——"两个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人文关怀,最终用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指导当代社会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发展持续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兼谈以人为本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培兆 《理论前沿》2004,1(19):14-16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人道主义,完整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实现手段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萨特美学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别于以往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表现为他的以存在主义思想奠基的对于弱小的个体生命的关怀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虚伪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他的以抽象的“自由”奠基的人道主义把对于个体生命之关怀导入虚无,这是萨特美学之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本质上沿袭的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旧思维"。它提倡不分阶级的"民主化"、无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客观上为敌对势力的公开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取消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模糊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确理解,是苏东剧变的思想根源。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吸取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的教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马恩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两个和解"的命题,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以生态经济引领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转变,在科学的"物质变换"中促进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以生态文明为要旨的全面发展,完成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尽管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观念,但其本身往往不能自明,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是一个变化着的文学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现代性"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极左专制主义向往工业文明的代名词;八九十年代之交,被描述为具有"布尔乔亚"和"恶之花"的两面性;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意义混乱,"现代性"被认定为是未完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过程反映了学界对"现代性"内涵理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理论界就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否承认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等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也纠正了一些学者在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直到今天,这场争论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对马克思本质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解释和应用的趋“俗”现象。它表现为:哲学学科定位的工具化、实效化;哲学诠释路径的世俗化;哲学实现方式的政治化;哲学关怀的物质化、利益化;哲学表达形式的通俗化。“俗”化现象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但也给当今哲学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历史负担。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及时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批判,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仅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还要突出时代特点,进而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最终建立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处理好"返本"与"开新"的关系."返本"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中,文本的意义不能离开解读者而单独存在,因此必然受到与解读者相关的各种传统的影响,又会与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相联系,而"创新"必然是在我们与这些传统的反复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中展开.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写作的一部光辉著作。恩格斯在巡礼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由费尔巴哈哲学,而又同它脱离并超越它。恩格斯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变动的大背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费尔巴哈论》的出版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费尔巴哈论》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哲学智慧的思想精髓,不断汲取其哲学智慧滋养,可以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从最初的独特命题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范式"."范式"的"引入"从表现上看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视角,但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本质内容的发展使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方法、基本原则提升为理论范式同时相应地确立其鲜明的研究范式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大课题,而且应该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学科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个理论范式并把它作为基本研究规范,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以"范式"概念为例,需要辩证地评估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时代意识、彻底的批判精神和突出实践服务人类解放的观点.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治党治国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当前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危险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国际上错误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理论研究不足和宣传手段缺乏的制约等。要防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必须要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新境界,主要表现为在认识论原理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学术精神品质——科学性与价值主体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新时期时代精神召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应该自觉面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劳动人民意识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人格化,并自觉地塑造这种人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阐释了德里达的解构与解构主义,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程序能够成为激进力量,这是不容否定的,但它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述、甚至是新发展,解构主义是社会运动遭受挫折后的一种"无力"的回应,具有虚无主义或回避问题的重要特征,解构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