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主》2003,(4)
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 你们辛苦了!我们——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代表全会8万4千会员,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慰问。非典型肺炎正在肆虐,多少患者正在经受着体内病毒的折磨,多少家庭正在忍受着突然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一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突如其来的灾难,一次对人的意志和感情、对各国政府社会的巨大考验。而你们,正是人类最坚强的意志、最崇高美好感情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上下一心、敢于迎战任何艰难险阻伟大精神的最集中体现。“非典”既然是一种人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的疑难病症,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2.
这些日子,我跟大家一样忧心如焚。但是,作为社会学爱好者,我更多的是忧心思远。我在思考“非典”的典型意义。“非典”是疫之一种。疫,同水、旱、震、风一样,都是灾。不过,这种灾又同水、旱、震、风不一样。水、旱、震、风等灾,均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而疫,从病毒来讲,是自然的。可疫的这种自然,是人身上的自然,是生理人与社会人集于一身。因此战胜疫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非典”正在引发出一大堆社会问题,唤起人们思考。我们应当拿出当年抗洪的精神来战胜“非典”。同时也应当看到战胜“非典”比战胜洪水更为艰巨。换句话说,战胜“非典”需要用更多的社会学理论“药方”。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正在与SARS病毒赛跑。非典突如其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迫使人类打了一场遭遇战。中国是非典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中国科学家紧急动员,率先起跑。但疫情无国界,SARS病毒威胁着整个人类,全世界的科学家也因此而联合应战,SARS病毒的真实面目正在一点一点暴露出来。没有什么可怕的。在非典疫情面前,人类再次显示了自己的顽强和毅力。而在变化多端的病毒面前,人类也将再次显示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冲突或危机无处不在,“危机”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1世纪,人类正处于经济和政渝一体化步向全球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文明间冲突使危机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必然产物。“9.11”、“非典”和“汶川地震”等事件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从政府到企业乃至个人,都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介绍“非典”知识,指导人们积极预防叫“非典”的科普性读物,据说销售量甚为可观。可以肯定,这一读物的出版,对于人们科学地认识“非典”,减少因相关知识缺乏而导致的社会恐慌,以及有效地避免被感染,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难,袭击着京城,侵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也向医务工作者发起了严峻挑战。非常时期,不仅考验着每个医 护人员,更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面对“非典”,北京 朝阳医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 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党团工会一盘棋,以“鼓干劲、暖人心” 为主要内容,激励全院职工团结一心抗“非典”,救死扶伤为人民。  相似文献   

7.
《民主》2003,(7)
今年冬春之交,非典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乃至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经过几个月来艰苦顽强的斗争,抗击非典已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但是,防非抗非的任务依然艰巨。最近民进宁波市委会召集会员中畜牧兽医工作者以“从非典流行看动物疫病防治”为主题进行调研和座谈。大家认为: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疫病病源体的病源库和携带者。因此。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遏制病原体传播的基础工作,是抗击非典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提高认识,增强搞好动物疫病防治的紧迫感首先,从非典的病源看。科学家已证实非典的主要病源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科学家推测该病源体可能来源于动物。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呼吸道感染,一类是肠道感染。动物也难逃此劫,如猪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犬冠状病毒病在成年犬常为隐性感染,外表难以诊断,其危害更大。科学家发现,还有猫肠炎冠状病毒,它和猪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与“市民社会”概念相对的“人类社会”(社会的人类)概念.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当把“人类社会”当作立脚点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得以初步形成.同时,如果联系马克思所面对的现代性生活场景,即市民社会中个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裂和冲突,那么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根本区别内含着对现代性的反省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非典”期间的社会歧视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东 《青年研究》2003,(12):20-26
本文根据经验社会调查的结果对“非典”流行期间的社会歧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 ,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对“非典”痊愈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歧视问题。造成这种歧视的原因有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的心理恐慌感、社会信任不足以及人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等。文章还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减少歧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3,(52)
非典是面放大镜 因为非典,北京和整个中国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天:因为非典,中国成了伊拉克冲天战火之外全世界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如同放大镜一样,非典放大了我们团结互助、誓与困难作斗争的优良传统,也放大了国人的种种陋习,放大了我们只注重GDP而不注重社会协调发展的失误,放大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作为从未见过的一种新型病毒,非典病毒像威力巨大的生物武器一样袭击人们的肉体,引起了大面积恐慌。没人想到,春天带给我们的竞然是这样一朵“恶之花”。  相似文献   

11.
杨琳 《瞭望》2003,(19)
“非典”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非典”会否撼动海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  相似文献   

12.
非典把脉社会行政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来横祸的非典,也是一位“医生”,诊断出平时不易察觉的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弱项或缺项。对此,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不少党政干部和相关的专家学者感受尤深。他们的思考和建言,对于厘清我们的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非典”疫病侵袭我国不少地区,造成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场突发重大灾害。要夺取防治“非典”斗争的胜利,必须发挥全社会的作用,动员各种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而这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作一些探讨,以祈同行方家指正。一、提出“社会政治文明”概念的依据 (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理应包含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进步状态即社会政治文明的内容。“文明”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其含意虽不统一,却存在着一个共同倾向,这就是把它理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理解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我国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这个概括是对的,但它又  相似文献   

15.
潘燕 《瞭望》2003,(19)
人类与SARS病毒之间的战争,没有胜负悬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将为这场战争付出多大代价? 一项来自财政部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到5月6日为止,我国用于“非典”的各项资金总和已超过50亿元。 这还仅仅是用于防治“非典”的直接投入。 其对我国全年GDP的影响,至今仍是个心悬半空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3,(19)
各级干部在抗击“非典”这场特殊战斗中的作风表现,不仅直接关系到抗击“非典”的成效,也是在真真切切的社会生活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阿源 《瞭望》2003,(19)
有关“非典”的信息,目前正处在一种“爆炸”状态。此类信息由“严重不足”到“如潮涌来”,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对抗击“非典”乃至消除人们的恐慌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中充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使人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8.
非典型肺炎作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以 其突发性、传染性和现阶段的未知性引起了 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一定程度的恐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4月24日,“非典”已经蔓延到28个国家和地区,发病4439例,死亡263人。我国发现的“非典”病例最多,疫情发展很快,流行范围呈不断扩大之势,阻击“非典”已经成为我国当前  相似文献   

19.
令人担心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1月7日广东又新发现了一例非典疑似病人。究竟是何原因导致非典死灰复燃,现在尚无定论,但果子狸再次被专家指为“罪魁祸首”,广东一万多只果子狸被“高温无害化处理”为水和浆物质。獾和貉也因受到“牵连”厄运难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非典危机之后备受中央及各界瞩目,在7月28日举行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了树立全面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略。 在当前情况下,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发展职能,无疑非常关键。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