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歌剧(Opera)是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纵观欧洲歌剧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歌剧脚本是取材于欧洲文学名著。无数优秀的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来自文学家创造的光辉形象,他们在歌剧中以声乐和器乐的艺术语言再现文学形象,用音乐表现文学的叙事功能。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个性精神。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曾这样风趣地评价他写作的小说《茶花女》和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创作的歌剧《茶花女》,他说:“50年后,也许谁都不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弟却使它成为不朽。”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的《茶花女》永恒…  相似文献   

2.
“爱”的失调:伊戈尔“幼稚症”的病因■张伟前苏联作家利帕托夫(1927—1979)的长篇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1977)中所塑造的“幼稚症”患者伊戈尔形象,是前苏联文学中第一次提出的探讨当代青年命运的“新的社会典型”,在舆论界曾引起过激烈的反响和...  相似文献   

3.
一八四○年,优秀的俄国作家菜蒙托夫向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贡献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竟成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一颗灿烂的明星。《当代英雄》对于研究俄国文学的最大价值,是成功地塑造了“多余人”的典型毕巧林。“多余的人”的形象在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世界文学中罕见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高尔基在谈到俄国文学的意义时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特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塑造英雄人物的使命。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主张革命文学作品要描写新人形象,要有“火一般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丁玲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发表短篇小说《梦珂》,到逝世前夕在《文艺报》发表短论《热情支持文学的“新生代”》,其光辉的革命文学生涯,刚好是六十个年头。六十年间的历史发展证明,丁玲研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6.
小说《水》是丁玲以崭新的姿态,由自由的个性主义话语跨向革命话语宏大题材写作的艰难成长、嬗变。这一嬗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丁玲小说《水》等文本心理驱力有着作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心理投射和主观意图的纠结。在历史情境中,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丁玲小说《水》的批评是其用笃信的革命话语对个性话语的规训与引导。其中,革命话语具有双刃作用:革命话语在引导"小资作家"坚定革命信念的方面,无疑有着强大的助推之功;但此一批评理路亦不乏偏颇之见,它排斥了个性话语的言说空间,忽视了作家极为丰富的写作情感内涵,对作家个人情感、心灵的深层开掘方面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艳芳  ;欧华恩 《求索》2014,(9):130-133
在传统的父权制文学标准下,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时需要采取迂回曲折的“双生话语”写作策略.一方面顺从父权制文学标准,创作模仿男性文化的主宰故事,另一方面又在表面的主宰故事背后敷设另一条情节暗线来体现异于主宰社会的自己的声音.《蝴蝶梦》中丹弗斯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更体现了达芙妮·杜穆里埃作为女性作家在父权制文学标准下的身份焦虑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终身大事》、《泼妇》和《日出》三部文学史意义大不相同的剧作 ,都参与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命题“娜拉出走”的书写。时代背景不同 ,叙述目的有异 ,借助三个文本对同一范式的歧异性阐释 ,可以解析出一条“娜拉”形象嬗变的清晰脉络。同时三位剧作者的男性身份对“娜拉”的想象和塑造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瑜 《妇女研究论丛》2012,(3):66-72,112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译者林纾不但用古文笔法重塑了"茶花女"的忠贞形象,更对妇女忠贞评判标准做了巧妙的演绎,使"贞节"评判的重心不在"性贞",而是转移到"情贞"上,肯定以"真挚之爱"为核心的两性道德,拉开了五四前后贞节观念辩论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11.
叶君健     
《长江论坛》2013,(4):97-F0003
叶君健(1914~1999),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做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主编该会英文刊物《中国作家》。后在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4年应聘赴英国宣讲中国抗战情况,并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1949年回国。  相似文献   

12.
李茜 《求索》2011,(9):190-192,214
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和路遥作品中的老年农民,都具有坚韧的“活着”精神,但在“如何活着”的问题上却有着不尽相同的选择;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择,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基因。比较桑提亚哥和路遥笔下的中国老农民形象,分析其不同的生存、抗争方式,并进而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文明特质,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09,(2):93-96
13世纪到14世纪前后,在欧洲,戏剧和其它文学一样,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元杂剧却放射出璀璨的光彩,出现了一个戏剧发展的高潮,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非凡的创造才能,别开生面地为中国文学建构起传统戏剧的审美范式. 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朱庆华 《理论月刊》2004,1(9):130-13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是“典妻”题材小说的双璧,但二者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前者走的是启蒙文学之路,是对腐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严竣审视与尖锐批判,后者走的却是革命文学之路,是对女权主义的形象言说。  相似文献   

15.
朱殿勇 《求索》2013,(8):134-136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由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所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中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的阐述,以期待诠释“木兰”是具有民族英雄情节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写照。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但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现实中,我们都希望能做木兰这样的女子。男子也都希望能娶木兰这样的女子为妻,木兰可谓是文学史上完美女性的高峰之一.木兰超越于外物的美好品格,正体现了妇女追求美好品质和完美外表和内心的渴望.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可谓给新时代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将木兰推上了中国完美女性的里程碑。由此,形成了超越世俗、淡泊名利、心怀宽广的道家风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 ,深受日本文学的浸润、影响 ,与之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系。具体言之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关于小说之主脑为人情的观念 ,经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突围 ,标示了“人情”文学方向 ,使近代政治话语文学开始向现代以人情话语为中心的人的文学的转型。然而 ,民族传统文学功利性的审美观 ,特别是现代启蒙意识 ,决定了现代作家虽认同于《小说神髓》的人情说 ,却又能根据中国文学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现代文学的人情叙事区别乃至超越了《小说神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等待春天》是台湾女作家杨小云近年的一部力作,曾获台湾“中兴文艺小说奖”。该作思想内容健康,结构严谨舒展,文笔细膩饱满,尤其在人物塑造上,更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功力。文学即人学。好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总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杨小云是一位关心女性命运的作家,她的小说通常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表现当代台湾妇女的处境、遭遇以及她们的追求与向往,真实地反映台湾的现实和社会问题,具有一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的奇葩──读《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财经大学钱菁近20年来,我国现代文学界开始着力于中外文学比较的研究,顾国柱先生的新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佳作。该书着重从文学角度,兼容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试论屠格涅夫的心理分析孟川心理分析是作家艺术手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文学创作中举足轻重。正如列宁所说“在小说里全部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形象的塑造和对形象进行心理分析往往是创作的中心,并且最能表现出作家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