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6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为人 《同舟共进》2012,(10):55-59
阎锡山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史、军事史乃至哲学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辛亥革命中,阎锡山主政的山西是第二个响应孙中山举义的省份。在孙中山与袁世凯严峻对峙的夹缝中,阎锡山化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直至孙、袁都把他认作自己人,官至山西大都督、一等侯同武大将军;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中,阎锡山周旋于蒋介石、冯玉祥等势同水火的军阀之间,  相似文献   
2.
陈为人 《各界》2011,(9):63-64
在斯大林上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中,苏联红军的军官阶层几乎全军覆灭: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1935年11月第一批授元帅衔的5人,有3人被清洗;枪决了一级集团军4名将领中的3人、二级集团军12名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  相似文献   
3.
疼痛的类型大概可分三种:肉体的疼痛,神经的疼痛,灵魂的疼痛。大夫说,癌症病人往往会自己用刀划割皮肉,以此来减轻神经的疼痛,可见神经的疼痛比肉体的疼痛更为难忍:但是还有一种疼痛比神经的疼痛来得更为惨烈,那就是灵魂的疼痛。此疼无计可消弥,久在脑颅,久在心头。  相似文献   
4.
201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20周年。 历史上有一些现象,总是具有预警性象征意味:1982年,执掌苏联最高权柄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在任上逝世,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相似文献   
5.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走完了生命的全部历程. 几年前已到处流传勃列日涅夫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甚至有几次还煞有介事地传出他已死亡.后来医生披露:在勃列日涅夫的最后几年,他虽还活着,已不太清楚周围发生的事情了.但他一直顽固地把一个超级大国的权力执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俄罗斯这块土壤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积淀。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再到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从这一母体脱胎换骨降生的"民主政体",必然带有前几代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7.
肖洛霍夫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换个角度看,似乎可以说,肖洛霍夫是个生不逢时的作家——他“过人聪明”的生存策略,“过人才华”的写作分寸,既成就他的成功,也成为他的败笔。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政治家的误判据吴冷西回忆,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我国最高领导层曾对苏联政局作过一次预测和判断。刘少奇曾说: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但也可能是伪装的,他的毕恭毕敬给人以虚伪的印象。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勃列日涅夫的呢?美国人多恩伯格出版于1974年的《勃列日涅夫——克里姆林宫的  相似文献   
9.
"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提到赫鲁晓夫,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毛泽东独创的那个新词汇——"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毛突如其来说出这一新词汇时,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0.
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一个世纪以来,苏俄前后共有四人获此殊荣:1933年得主蒲宁,1958年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得主肖洛霍夫,1970年得主索尔仁尼琴。(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虽属俄裔,但1977年已加入美国国籍,以美国作家身份获奖,故不列入此文叙述之内)四人同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在苏俄的遭遇却有霄壤之别,对他们略作比较,对写作者和读者不无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