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她在西盟的调查手记,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目光,去感受一个日本女孩眼中的佤山、佤寨。2004年4月16日,我从昆明出发,到西盟佤族自治县考察当地佤族的生活习惯和原始宗教。行前从一些资料中得知,那是一个生活在云南西南部群山中,有着神秘的原始文化的民族。这样的认识让我对这次西盟之行充满了期待。老县长隋嘎先到西盟新县城(2000年,因为地质原因西盟县城搬往勐梭镇),这是一座有宽阔的马路和漂亮的现代建筑的小县城。我有幸走访了隋嘎老县长,70岁的老县长头上缠绕着红色包头布,让人眼前一亮。老县长自豪地告诉我,这包头是自家织的白布用茜…  相似文献   

2.
吴平 《今日民族》2001,(3):28-31
在西盟佤族地区,有一个叫“天堂──西盟佤山部落风情园”的小型文化场所,并拥有一个业余民间演出团体──西盟佤山民间艺术团。它们由佤族私人出资兴力和组建。这件事发生在西盟这样一个解放前夕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闭塞的国定特困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西盟县城里有个“民俗村” “西盟”在佤语里的意思是“一个能找到金子的地方”,但多年来,他却被“贫穷”二字深深困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处于原始社会时期,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某些残余,村寨里奉行着见者有份、平均获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对外物品交换…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西盟县委、县政府认真组织“希望工程”的落实,进展较为顺利。去年九月,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高严同志到西盟们山检查指导工作,就西盟侃山儿童失学问题,在《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发表谈话。引起了以南京梅园中学“周恩来班”师生为代表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先后有3000多个单位和个人向侃山贫困儿童捐款献爱心,捐款总额达70多万元。这笔凝聚着爱心与期望的捐款,西盟县委、县政府除按捐资者的意愿安排两所“希望小学”建设外(两所小学已规划动工),余款已救助600多名贫困学生读书。另外,高严同志在西…  相似文献   

4.
你也许不知道西盟阿佤山是在什么地方,但你一定听过《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动人旋律;你也许不熟悉阿佤人是什么样的民族,但你一定为看到过的木鼓舞而赞叹不已……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曾经,贫穷和落后成为西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勐梭龙潭     
西盟县勐梭龙潭很美,喜欢它的人很多,至于喜欢的原因也各有千秋,有人喜欢它周边浓郁葱葱的树林;有人喜欢它潭中干净透明的湖水;有人喜欢在夜半或者黄昏漫步龙潭,呼吸负氧离子,愉快身心;有人喜欢围着龙潭奔跑,锻炼身体又释放心情……
  县城的后花园,装点着美丽的边陲小城
  我要说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信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勐梭龙潭,内有圣山、神谷、飞瀑、龙潭、龙摩爷和佤山云海等景点,也不说它是天然的高原淡水湖泊,湖泊四周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和珍稀的野生动物。我要说的是,它是西盟县城的后花园。因为和城区相邻,和大家也最亲近,任何时候,只要愿意,都可以到这儿走走,逛逛。平视,有满眼浓绿的树林,仰视,有大朵白云点缀的蓝天,俯视,有澄澈透明,波光粼粼的湖水。  相似文献   

6.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我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中课乡窝笼村待了一个星期。窝笼村有个民间艺人叫尼端,1948年出生,擅长佤族乐器和歌舞,是西盟县三位省级民间艺人(音乐)之一。我的工作就是调查了解窝笼村佤族传承音乐歌舞的情况,并尝试着给尼端寻找一些有潜质的年轻学员。  相似文献   

9.
徐冶 《今日民族》2006,(3):41-45
从1983年开始,我先后四次到西盟调查采访。尽管每次的时间不算长,但所见所闻却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第一次到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的地方是滇西南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最后一站便是西盟佤族自治县。那是1983年金秋时节,怀中揣着一本马子华先生的《滇南散记》就一路走去,书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请求将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由西盟镇迁移至勐梭乡的请示》(云政发〔1994〕257号)及有关补充说明收悉。经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报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现函复如下: 一、同意西盟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西盟镇迁至励梭乡。为避免  相似文献   

11.
<正>"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真实反映了西盟县阿佤山各族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5月10日至12日,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迎来市级验收。在西盟,验收组通过形式多样的验收方式,考核涵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  相似文献   

12.
西盟于1965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盟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在开拓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亿元,是1965年的409倍,年均增长1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0万元,是1965年的445倍,年均增长1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33亿元,是1965年的797倍,年均增长14.9%;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7元,是1965年的100倍,年均增长10%。西盟50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主旋律,书写了以特取胜、科学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近年来,西盟深入挖掘和发扬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特色化、差别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成功捧回“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05,(3):57-60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中缅边境,辖6乡2镇,3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6乡1镇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全县有佤族、拉祜族、傣族、汉族等25个民族,总人口8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许多民族都跨境而居,边民习俗相近、宗教信仰相同、通商往来频繁,做好民族工作,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工作。解放前的西盟,各种矛盾引发的纷争不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西盟各族人民才得以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共同谋求繁荣发展。强烈的对比,使西盟干部群众对边疆稳定、民族…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8月27日至29日,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杨震率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赴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农工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洪泉、张宽寿等参加调研。杨震一行先后深入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基层乡村考察调研。在澜沧县实地考察了景迈山、  相似文献   

15.
青山、碧湖、云海,脚步、歌声、微风,一边倾听鸟虫世界的浅唱低吟,一边欣赏佤山小城的浪漫风情,平静、幸福、和谐,这就是我心向往之西盟。  相似文献   

16.
今年41岁的罗岩祖是西盟佤族自治县翁嘎科乡人,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以来,他当过农科员,又先后任过县农科站副站长、县农牧局局长等职,1991年,他调任西盟县民委主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佤族干部,罗岩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佤山的土地上,为了让阿佤人早日过上好生活,他作了许多不懈的耕耘。西盟是一个边疆民族特困县,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原因,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粗放,生产力落后,群众生活还处于贫困之中。1981年,罗岩祖同志走上了县农牧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一个领导干…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深秋,我们由昆明飞抵思茅,然後改乘汽车,穿越纵贯滇西横断山脉的丛山峻岭;汽车时而盘山而上至海拔一两千米的高峰,时而逶迤於海拔五六百米的峡谷和平坝。大约走了五百公里,来到滇西南边境的西盟山。这里是从北向南流的澜沧江、怒江两条大河之间的阿佤山区,有史以来就是佤族居住的地方。今天这一带聚居着二十六万多佤族同胞和数十万各族人民。西盟山之巅就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城所在地。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在北京举行。一位佤族妇女10分钟的发言,响起6次掌声,不仅中国记者惊叹,外国记者也非常惊讶:“中国那么边远落后的地方也有能走上世界讲坛的女官?”这位“女官”,就是思茅地区西盟侃族自治县第一个饭族女县长魏红。侗族妇女也能当县长,这在解放前,只会是天方夜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魏红才有了这样的殊荣。魏红50年代初生于西盟县偏僻落后的侗族小山村。13岁就进县文工队参加了工作。之后,调县法院,由干工作出色,先后任法院民庭副庭长,县人大副主任、副县长…  相似文献   

19.
解放时,西盟佤族尚末进入阶级社会,但由于原始社会的解体和私有制的逐渐确立,氏族成员中开始发生贫富分化,原来维系和调解氏族社会纠纷的习惯规范,逐渐蜕变为习惯法。这种正在产生的习惯法适应私有制的建立和保护私有制的需要,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有关西盟佤族习惯规范的调查资料,就其主要的方面试作探讨,为研究西盟佤族习惯法的起源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来到西盟佤族自治县,听说中课乡的佤族同胞正在兴盖安居房,便乘车去参观。通向中课乡的公路正在扩建,沿途路边堆积着石块、泥土,让出的窄道仅容汽车通过,路面不平,车行颠簸。从车窗望去,山坡、沟谷长满青草绿树。这是初夏时节。行车途中,西盟县委的同志触景生情,感慨地说:“往年这时候,佤族人就烧荒了,那荒火蔓延满山遍野,烟雾迷漫,遮住天空。刀耕火种对森林植被破坏实在太大了。”我未见过佤族人烧荒的情景,但想起了森林火灾的场面。现在佤族人已改变了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步树立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