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忠贞不二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12):45-45
春秋时期,晋国大王晋灵公是一个无道昏君,为修筑豪华宫殿,横征暴敛,而且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百姓苦不堪言。大臣赵盾担心灵公如此无道必会断送国家社稷,多次进谏,没想到灵公非但听不进去,却对赵盾十分嫉恨,便派刺客组麂去刺杀他。组麂一大早进了赵盾家,但见赵盾早已换好朝服闭目静坐在椅子上准备上朝。  相似文献   

2.
韩厥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他一生为治理晋国的内政和军队做出不少贡献,死后被尊称为“韩献子”。韩厥最初仅是晋国的一名下级官吏,由于赵盾的极力推荐,才受到国家的重用。晋灵公在位时赵盾是中军元帅,两朝元老,全面执掌着晋国的国政和军权。他向晋灵公推荐韩厥时说:“这个人从来不搞结党营私的事情,才华出众,治理再复杂的事情也不慌乱。他胆量过人,即使面临死亡,也不恐惧。”晋灵公听后,按赵盾的意见,提拔韩厥为主管全国军队纪律的中军尉。韩厥当了中军尉不久,晋国和秦国在黄河边的河曲打了一仗。在战争中,中军元帅赵盾所乘的战车扰乱了晋国军…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人》2004,(22):18-18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沉淀了浓厚的官僚色彩。为人者,一旦官袍加身,则曰其为”人之父母”,官是官,民是民,与庶人有着不同的处事准则,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应有怎样的为官之道呢?党的优秀儿女、“为民书记”郑培民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封建社会官道思想提出了挑战,在他的日记中庄严写下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相似文献   

4.
正春秋时齐国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说过:"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它明确指出领导者"所贵、所先、所好"的"御民、道民、召民"的方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祸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也体现着对为政方略的重视。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伊始,便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诸多行政治国方略,展示了  相似文献   

5.
吴兴华 《唯实》2011,(7):30-35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两种句读和理解方式,但它们都侧重于政治角度,而忽略了孔子的学问家、思想家身份。如果从孔子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解读,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被解读为:人啊,适合于让他去践履仁道,不适合于让他去认知仁道。  相似文献   

6.
张海龙 《廉政瞭望》2006,(11):60-60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男人爱当官乃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丛林法则就是这样,当了老大就能获得一切:食物、异性……以及某种让人受用的孤独感。当官是门学问。写了官场小说《国画》的作家王跃文,有次去开笔会,别的作家的房间都冷冷清清,就他门庭若市,大小官员们围着他,向他讨教为官之道。王跃文俨然一个官场师爷。不过,说到底,他终究是一介书生,即使在小说里把官场写的明明白白,那些招数放在现实中是否管用,也很难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若有人专门来做为官之道的培训,应该也是一桩不错的生意。男人之难,从官场上也可窥见一斑:当不了官,难…  相似文献   

7.
他是腐败分子的“肉中刺”、“眼中钉”,因为他重拳反腐,处理案件从不手软;他时刻牢记“民之难,即党之忧”,把百姓冷暖时刻挂在心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超哥”。  相似文献   

8.
沈聪 《前线》2016,(8):78-78
正【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相似文献   

9.
正当地把承包"坝坝宴"服务的人称为"厨子"。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通常是主家自个儿把菜买好,厨子除了提供菜品,还要准备各类厨具和桌椅板凳。这个丙申猴年的初一到十五,忙坏了曾银林夫妻俩。"每天只睡得了两三个小时,上半年就这半月事情最多。别人耍的时候,我们得挣口粮。"曾银林的妻子符自华是个心直口快的女人,摆着头回忆自己的春节。曾银林和符自华在四川富顺县古佛镇干"厨子"这行已经20多年。说是"厨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封建社会的致治,莫不从吏治始。韩非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在封建帝王中, 唐太宗是最重视吏治的,把“选用廉吏”作为国家施政方针来考虑,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西汉昭宣中兴,也首先从吏治抓起。史称汉宣帝“厉精为治”,每拜刺史守相,必亲自接问,还常常感叹道,与之共安定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清初康雍乾盛  相似文献   

11.
高萍 《学习月刊》2011,(20):38-39
"藏富于民、藏富于国"是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兴邦之策。"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是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追求的繁荣盛世,也是祖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治国之道。纵观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发展历程,先"藏富于国"是基础。只有国家先强大了,才能使人民强大、富裕,这才是不可颠覆的真理。反观当今社会,我们的国家和国民还不是真正的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既藏富于国更藏富于民"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官与厨     
江南尘 《奋斗》2001,(4):55-55
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以厨子出身而成大气候者。一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嬖臣易牙(一作狄牙,即雍巫),他是出名调味师,备受桓公信用。管仲死前说他“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齐桓公不听。两年后,齐桓公病,易牙与竖刁乘机作乱,阻塞宫门,杀群吏,驱逐太子,立公子无诡为君,致使齐桓公断食而死。这是从厨子起家最终坏了大事一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仅诚信而论,我们的先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谆谆教导。思想家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曰":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一代圣人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为官之道以廉为首,这大概是不错的。道理很清楚,为官者的最大特征是掌握权力,而权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权在握,可以用之于公,为老百姓办事,造福乡梓;也可以用之于私,为个人和小团体牟利,甚至生出祸端。“廉”还是“贪”,最清楚地展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为官之道、从政之德。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清廉作为好官的主要标准之一。然而,廉政仅仅是官员的最低要求,单单做到廉政还是远远不够的。公共权力受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掌握了权力,不仅不能干坏事,还要为老百姓多干好事,“两袖清风不干事,无所事事太平官”的做法不是老百姓所…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习毛丰美先进事迹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大梨树村从穷山沟变成"中国最美乡村"?我想,那座高高矗立的"干"字碑回答了这个问题。学习毛丰美,就要从他的"干"字精神中感悟他的成事之道。从"苦干"中感悟他的信念之坚。毛丰美说过,"要实现美好蓝图,没有巧道可走,只有干,只有流大汗,只有脱皮掉肉"。村民们心疼他,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  相似文献   

16.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最早的民本思想。重民,就是重视百姓。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加以重视;为民,就要有爱民之心,富民之策,安民之道,给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稳定局面;畏民,是敬畏民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  相似文献   

18.
体悟两则     
智慧之光年轻的弟子初入师门,求学心切。他没日没夜地勤奋钻研,废寝忘食,以致日渐憔悴。为此,老师把他叫到跟前,告诫他求学的缓急之道:"为什么你总有做不完的功课,急急忙忙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驱赶着你似的?"弟子回答:"没有什么东西在驱赶我,我只是在追赶前面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9.
人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义是指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思维、情感活动。朱熹 :“心者 ,人之神明 ,所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王守仁把心的内容界定为忠、孝、仁、义 ,“心即是理。”即人心是已形成于人脑的思想文化观念 ,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即人心是人之言行的灵魂。在此认识基础上 ,中国社会管理传统十分重视掌人心 ,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掌人心就是得人心而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即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立人之道”,意思是把求财致富建立在正德修身的基础上。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上,富与德,财与道,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今天看来,古人所称的“道”,便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度和规范,也是做人的道德要求。由此,我们讲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单纯是为了赚钱,而应当包括道德建设在,内,即在求财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振德于民,把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把物质生活的改善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