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我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发挥地方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面对当前我国基层的社会治理困境,地方人大通过立法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发挥顶层设计的优势,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的一种创新。诚然,地方人大在实际的立法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找准困境的根源,从而提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立法路径,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六大重申了这一点。这表明我国的立法要由数量规模立法向质量效益立法转变,彰显了我国的立法工作以质量为先的思想。地方立法是我国整个立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地方立法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为:(1)地方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有些部门通过地方立法来争取、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冲突由来已久,二者立法权限之间界限不清,互相混淆,使得全国人大权力旁落,与法治国家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这不仅妨害我国立法监督与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而且有损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至上地位。这一冲突的彻底消解,有待于我国宪政体制、国家权力架构的重大变更,然而,在目前的政治、法律框架下,这一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的制定是解决二者立法权冲突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立法有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而且地方立法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如何保障这些地方立法合宪,不仅是国家法制统一的问题,也是宪法的权威能否得到维护的问题.合宪性审查不仅要审查地方立法与宪法典是否冲突,还要审查是否与宪法性法律相抵触以及是否符合法制统一与和谐的要求.应充分调动所有主体的启动积极性,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启动积极性,不应附加任何条件来限制审查启动.审查主体不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应该包括地方立法的制定机关、上级监督机关并遵循自下而上的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5.
权利是有限制的,没有无限制的权利。由于我国现行的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商标权限制制度,无法解决司法实践中日益增多的商标权冲突问题。因此为了防范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商标权冲突问题,制止商标权人滥用权利,维护商标权人及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必须尽快完善我国商标立法,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商标权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治区处于连接中央国家机关和基层民族自治地方的承上启下的位置,是民族区域制度完善的重点环节。以自治区为代表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立法体制上的具体体现。完善民族自治区立法自治权,应在立法过程中坚持民族平等、自治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合法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规章是行政执法的重要依据,但不少规章与法律法规等上位法规范存在冲突,明显违背了法律优先原则,这折射出地方立法对立法本意判断与理解的差距。以地方规章中有关行政处罚听证范围的规定为考察对象,辨明立法本意、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思考规范冲突的解决之道,是完善法律统一执行问题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5年,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了我国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地方立法权主体扩容是地方社会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使各设区的市立法能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山西省设区的市均顺利开展了立法工作,在机构建设、新法出台、立法需求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立法理念有误区、人才配置不到位、机构设置不科学、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实践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立法理念,优化立法人才配置,合理设置立法机构,建立健全立法制度,不断提升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能力,以助推山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强我省设区市的立法建设,是保证我省各项改革措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地方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在推进地方立法进程中,必须明确立法权限,确保立法方向;严格统筹规划,保障立法质量;遏制"立法冲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控权治权,有效监督地方政府;整合立法资源,释放法律合力。唯此,方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部分地方政协探索和尝试开展了立法协商工作。随着立法协商工作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一部分地方政协还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制度或文件。立法协商工作已逐渐成为部分地方政协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方式。本文拟结合部分政协立法协商工作的实践情况,就政协立法协商工作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同立法源自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协同立法过程中存在的规范欠缺、主体不清、事项模糊和理念冲突等难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通过行政区划重新划分或修改法律来解决,而必须首先考虑现有宪法框架和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在立法协同实践中,不应受制于中央与地方立法非此即彼的僵化逻辑,也不应因区域立法的法律依据的不足而停滞不前,而应在维护国家宪法体制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在我国立法体制框架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可操作的协同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是由1982年宪法正式确立的。但是1982年宪法确立的只是我国立法体制的基本框架,各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并不清晰,而长期的立法实践又逐渐带来了法出多门、越权立法、立法冲突、政令不统一等问题。这些现象使明确划分立法主体的权限、严格立法的监督、理顺法律规范的效力并以法律形式加以定型,成为迫切的需要。《立法法》的颁布实施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规范立法行为,有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寻找处理劳资冲突问题的途径,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任务。在加强劳动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4.
社区冲突:社区社会工作者须有的风险预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的稳定对全社会的稳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城市社区是社会冲突最集中、最易爆发的地方,正视和加强对社区冲突问题的研究,构建有效的社区冲突风险预期,有助于社区社会工作者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促进城市社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对稳定与冲突的辩证关系,冲突可能发生的范围与强度,城市社区冲突的根源,以及解决冲突的途径都要有充分了解和预见。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加强立法工作,为伊犁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当前伊犁州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从阐述伊犁州立法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了当前伊犁立法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契合伊犁实际的立法工作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关立法不足与需求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对需要综合治理的反家庭暴力问题,立法工作是前提和基础。而全国统一大法立法现实的缺失、时间的迟缓及内容难以涵盖的缺陷,使得有关地方立法的问题变得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地方立法的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玉波 《探索》2000,(2):99-102
地方立法的范围,一是相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地方可以就哪些事项进行立法调控;二是具体的地方立法主体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立法权限。我国地方立法的层次比较多,范围非常广,涉及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地方立法的范围,就是要以国家的法律和地方立法的实践为基础,探讨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关系,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地方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具体问题,为完善我国的地方立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一、分税制实施面临地方有形或无形障碍实行分税制后,在我国行政体制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地方政府既是国民经济宏观总量在地区平衡的被控客体,又是区域范围内相对独立的控制主体。现实情况表明,因地方追逐自身利益冲动,分税制在区城中已面临有形或无形障碍、阻力。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主要特点的矛盾冲突难分难解,“法官兼被告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地方变换手法“挖中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相反,在有些地方变得更加  相似文献   

19.
肖金明  王婵 《理论学刊》2022,(1):111-122
地方立法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地方社会治理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创新和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以地方立法引领地方社会治理的改革和进步,是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保障地方立法质量从而保障地方社会治理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重大课题。完善地方立法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地方立法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地方立法工作理念与规范,进一步明确和恪守科学民主法治总要求;创新地方立法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总格局;创新地方立法工作体系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总布局。另外,应当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与社会守法、党内立规的关系,以高质量的守法和立法立规一体化,推进地方立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实效和治理效能,从而提高地方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寻找处理劳资冲突问题的途径,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任务。在加强劳动立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在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