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3.
城镇知青的上山下乡,曾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方向,全党重视,八方努力,成绩斐然。但教训也深刻,“文革”中更是问题成堆,为后来爆发知青返城浪潮埋下了种种隐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高潮开始后,我国先后有1700万知识青年加入此行列。起初,因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各级政府都设有专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5.
正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了新的背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在"文革"初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推倒重来"。但是,从上到下都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方向。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是一项延续25年,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的政治运动。“文革”结束后,知青运动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延续下来,但上山下乡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尤其对整个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极为不利。在这种局势下,知青政策何去何从?是坚持以往知青政策,还是对它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最终结束这场运动?这个现实问题严重地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大胆而有序地对知青政策进行调整,使这场运动顺利地走向了结束。  相似文献   

7.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10.
正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继续推进。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  相似文献   

11.
知青问题引起了复出中国政坛 不久的邓小平的高度关注 知青问题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一直是个悬而来决的老大难问题。1976年2月,继李庆霖事件后毛泽东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国务院直接分管知青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事就头疼。”  相似文献   

12.
孙瑛 《党的建设》2012,(7):60-61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万个城市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使“知青”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知青问题最早被人们所瞩目,还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其后有集体撰写的回忆录、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等出版物的出现。然而,单纯的对知青经历的追忆,并不能使人们得到足够的教益,因而,严肃的历史反思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刘小萌的这部《中国知青史——大潮》就是试图从轰轰烈烈的知青历史表象后面,揭示出知青运动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复杂政治背景和运动本身的流变。书中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青运动是一面镜  相似文献   

14.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5.
刘文成 《求贤》2009,(6):23-23
我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年届六旬.真可谓“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啊!我属于人们常说的“老三届”,“文革”前的十几年.我们同代人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单纯.要求进步。当然.那时的社会政治生态也存在着“左”的倾向:但我们绝对没有现在“80后”、“90后”出现的“代沟”、“游戏成瘾”等困惑与苦闷。再到后来.我们又赶上“文革”和知青上山下乡等社会政治浪潮。今天20岁上下的年轻人.听到我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蹉跎岁月”.会有太多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16.
知青歌曲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创作,公开发表的歌曲,以歌颂艰苦劳动、理想抱负为主题,带有极浓重的“左”的色彩;另一种是知青自己改编或创作的“地下歌曲”,在知青中以手抄的形式传唱,它是知青心理的真实反映,是人性情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18.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孔力 《党史纵横》2012,(7):59-60
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因毛泽东的亲笔批示而享誉全国,后来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在那股波及全国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圣地”。来自北京、郑州等地的知青源源不断地涌向这里,从这里走出了全国党代表和中央候补委员卢忠阳、全国人大常委薛喜梅、中共十犬代表杜银娣、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法娃等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