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或生活中所使用的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是充满隐喻特质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审美语境下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文学语言的泛化、日常生活化和图像化的特征。文学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时代,也正处在一个艺术时代,还要创造一个数字与艺术融合的时代。所谓数艺化,是数字化与艺术化的“互化”以及二者联手面向相关行业的“共化”,包括艺术化的数字化、数字化的艺术化以及数字化与艺术化联手共塑的经济社会生活。数艺时代追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科技与文化双重优势,彰显文化的特色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数字化和艺术化的自调,推动艺术与技术的创新转换。因此,数艺时代我们锚定星海、面向远方;深入生活、立足大地;集艺术思维与科技思维之所长;融数字化与艺术化于一体;坚持人文引领、标准协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长江 《长白学刊》2007,(4):138-141
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思维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公民文化重构的文化政治学思维,即国家的公共政策与公民文化凸显出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其中,"幸福"与"公平"尤为重要;农民文化提升的文化人类学思维,印通过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为农民创造幸福生活,提供文化资本;生活环境艺术化的文化生态学思维,即通过引导农民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创造生活,使村容村貌艺术化,农民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统观《诗经》中写到“狐”的九篇诗歌,《诗经》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层面,但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关诗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蜀之味     
有滋有味 荟声荟色栾永平 徐骥二十世纪,激荡百年,川味文化(川戏、川酒、川菜、川茶)也随之潮起潮落。辛亥革命后,扫除了“贡酒”、“贡茶”、“贡菜”等名目,川味文化回归平民,川味就是平民之味。“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蜀中,更是涤荡了封建的礼教,“酒礼”、“茶礼”、“宴席之礼”,逐渐消失。川味文化的草根性,是它能不断发展的底气。老百姓的广泛参与,是它能传承的保证。川味文化,以“味”为灵魂,品味就是审美,体味人生。川味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蜀中方言,有个“晕”字,更为传神。川人称品戏、品酒、品…  相似文献   

6.
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即实质性地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高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生活水平,提升健康、幸福的个体生活质量.华中农业大学努力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平台,打造“悦雅计划”创新教育品牌,形成了高校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契合点.该计划采取“悦雅课堂”情感培育、“悦雅活动”实践培育、“悦雅园地”情境培育、“悦雅团队”朋辈培育四种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积累了经验,为高校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参政议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前者是指人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心路历程,属精神层面的活动;后者是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向党委、政府或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具体行为。审美需要具备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参政议政也离不开“善于发现问题和法理之间联系的眼睛”。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和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既包含“人”的特质又兼具“神”的特性的形象,这种不约而同的共同性为后世对人体美的刻画朝向最高审美理想——神仙风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既影响到中国古代文人人体审美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又影响到后代文人关于男性人体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阴性化”的审美特质的形成以及男女人体审美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9.
据作者说,这是一本“零散的美学随笔”,记的是“有关艺术史的研究,文化活动的探讨”。可是,读后并不感到它囿于一般艺术史、文化沾动的纪实,而是能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着力于美、美感经验和审美标准的具体分析,追求着现实的、公众的、民族的审美理想在台湾省文学艺术界的实现。三十六篇的美学随笔,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和中心,才零而不散,给人以整体感。 (一)  相似文献   

10.
艺术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具有理想化色彩,具有对当下的质疑、批判、引领、超越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审美不仅要消解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异化,还应包括解除肉体本能及欲望对精神的压迫。所谓“工艺审美”、“生活审美”虽然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没有经典的艺术审美作为思想及形式资源,只能坐食山空。因此,艺术审美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泛审美化”的整合、引领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当作为网民的“你”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度人物”时,当“博客”作为一种时尚风行“地球村”时,我们不得不感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令人无力拒绝、无法旁观、无处逃避。面对网络已无处不在这个现实,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便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生活中,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十分独特。这主要表现在审美方式多元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趣味不争论等多方面,其审美实践和审美趣味及审美方式也是在前辈的视野之外形成的。对当代青年的审美实践,我们应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准确把握青年多样化审美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其在实践中存在的文化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社会青年化”的时代,美学研究要紧密地贴近青年审美实践,及时提炼青年探索“美的规律”取得的新的阶段性成果,有效地指导青年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今高职院校普通音乐课教学中存在偏向于"专业化"和"非艺术化"教学模式等现象,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违背了音乐教育原则和艺术审美教育规律,是学生喜欢听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其出路在于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潘江宁 《传承》2009,(24):146-147
当今高职院校普通音乐课教学中存在偏向于"专业化"和"非艺术化"教学模式等现象,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违背了音乐教育原则和艺术审美教育规律,是学生喜欢听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其出路在于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影《老井》、《红高梁》在国外得了大奖,赢得了国内许多报刊的喝采、赞扬,两片的主演、导演张艺谋也因此被誉为“影坛怪杰”。然而,两部电影在广大观众之间却是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这再一次表现了观众之间以及中国观众同国内外一些专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审美间距。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具体性。在当代西方,人的文明与人的“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困挠着人们的生存,因而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方面“雅”和“俗”的对立、矛盾、冲突也极其尖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科技工艺带来了高度发达而又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肢  相似文献   

17.
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化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倾向,它贯穿在物质和精神的、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实践的各个层面,并有着人类符号行为方面、文化互动和变迁方面的内在依据和必然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在相对超越的审美—艺术化方式的转换下,才可能求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解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含美的创造和美的鉴赏两方面。而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又是审美意识中主、客体的“双向”交流。本文试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艺术审美的奥秘,进行探究。 地处西南边陲,与湘、鄂、滇、桂等省毗邻接壤的贵州布依族、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布依戏、侗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和风格独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审美参照。  相似文献   

19.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北京市奥申委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解读和诠释 ,不仅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肯定和全力支持。环保 ,染绿北京的“申奥大道”在申奥的三大主题中 ,“绿色奥运”被放在首位 ,表明环境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申奥 ,北京在积极治理污染 ,改善环境。 1 999年和 2 0 0 0年 ,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指数以 1 0 %的高速递减 ,大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垃圾分类回收中 ,废纸回收率先实施 ;投资 5 7亿人民币的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彻底解决了周围 48万户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的…  相似文献   

20.
刘静 《人大建设》2012,(3):24-25
专题询问焦作新区发展、视察评议政府重点项目、组织评价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评议法检“两院”的“四员”工作情况、现实体验普通民众生活……2011年,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采取一次常委会会议抓住一项主要工作、侧重一种监督形式、明确一个发言主题的方式,在丰富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实效、提升监督质量方面创新突破,探索出一个又一个有效途径,谱写了人大工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