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宁波市的私营企业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积极创办境外企业,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应当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加强服务和搞好培训等方面加以提高,从而推动私营境外企业的发展,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李慈强 《唯实》2014,(3):58-60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投资、贯彻"引进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发展境外投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已经成为我国面向全球市场、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是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国有经济、引导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贯彻"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也是资本"走出去"的开路先锋。目前境外投资已经提上了山东对外开放的重要日程,"走出去"的产业实力快速积聚,境外投资的经验不断积累,尤其顺应"一带一路"战略,境外投资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山东境外投资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品牌在"走出去"中角色缺位,与出口品牌相比,投资品牌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山东具有品牌实力和品牌带动"走出去"的能力。因此,要培育境外投资新动能,制定品牌引领投资规划,培育龙头品牌,打造品牌境外园区,提升服务品牌引领力。  相似文献   

4.
外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走出去"是一项国际经济活动.政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比企业拥有不少便利条件;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等方式支持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相比前些年我国的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境外投资的规模也在扩大,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行下,和周边国家经济合作与区域联系越加紧密,我国在资本引进来的同时,也在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其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我国迫切需要更加完善的境外投资保险,成为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阐释了我国的境外保险制度发展状况,及"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境外投资的情况及问题;论述了我国要如何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才能使我们的境外保险更好地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利益,更好地鼓励境外投资,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统生 《求实》2002,(9):10-1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实施这种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这种战略的问题.政府、企业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事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耕地减少的趋势,加之世界粮食供应形势的严峻和一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不确定性,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农业"走出去"整体战略构想,提出提高对农业"走出去"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格局;成立领导机构;培育农业"走出去"的大企业集团;坚持多方式、多途径的农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咨询;加快对外经贸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提出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青燕 《新视野》2007,(6):25-26
党中央提出"走出去"开放战略已有10年,在各项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一批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走向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软实力"是必要而迫切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以传统文化、"中国模式"和中国外交为核心的中国软实力资源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软实力资源的"走出去"是中国软实力提高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中国魅力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我省近年来对外经济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应坚持以培育重点企业为中心,以管理和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原则,拓展本省企业在境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省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7.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