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形式出现时一般有双方对电子邮件无异议和有争议两种情况。双方有争议的电子邮件还包括对收发人有异议和对电子邮件内容有异议。电子邮件作为证据有其脆弱性 ,对其证据保全时应更新证据观念 ,尊重专家意见 ,完善网上邮件系统。  相似文献   

2.
朱岚 《前沿》2003,(7):82-83
电子信息的广泛使用使传统的证据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司法实践中 ,电子证据已经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立法上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法律规制 ,使得相关立法严重滞后于司法实践的发展。本文力图从电子邮件本身的特点和证据学的要求出发 ,论证电子邮件作为独立证据的充分性和地位 ,并探讨了电子邮件作为诉讼证据的具体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任何一方实现诉请的关键就是利己证据的收集.同时,民事诉讼证据特性中“合法性”能否充分地得以实现则将对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面对合同欺诈、婚姻过错等社会问题时,一些“侦探公司”、婚姻过错受害方等对利己证据进行收集时却造成一种新的两难问题——利益受损一方权利与相关方权利保护的骑墙选择.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方式的“合法性”及适用问题的分析思考,并结合《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对如何实现证据的合法收集及适用以达到切实解决矛盾双方利益冲突和体现证据规则的最佳功效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相遇时间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引进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证据开示指庭审前控辩双方相互交换、知悉所涉案件的证据及相关信息的制度.证据开示的目的是追求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应确定证据开示主体,证据开示的责任和范围,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证据开式的程序,以及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作用和对违反证据开式规则行为的制裁.  相似文献   

5.
也谈走出证据概念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根据"来定义"证据"有循环定义之憾,最好还是用"事实"来定义.事实也是中性的概念,其中立性源于事实的客观性.对证据客观性的理解应该具有两个方面:证据材料的物质属性和证据事实反映案件事实客体的联系性.司法证据应该具有求真的价值取向.深入研究证据,应该区分证据事实、证据材料等下位概念.证据材料是证据事实的载体.证据材料的不确定性和待证性,使其在判决和定案阶段的材料还是证据材料,而不是证据事实本身.证据事实具有认知性,并不等于客观的案件事实.诉讼证据的法律性,使法律证据的主观性更加明显.辨析证据概念,应该具有批判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作证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阐释其证据资格的合法性及其提供的证据的证据能的审查,从而为我国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证据与一般证据相比具有共性,也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就在于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规则上,在行政诉讼中如何提供证据、如何按规则要求提供证据是当事人实现其实体权利的保障。本文围绕五个方面阐述行政诉讼证据提供的规则,以便能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目的,解决行政争议,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电子证据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其收集措施常与个人隐私权和保护商业秘密相冲突。在电子证据的调查取证及认证上,有必要结合物的证据方法和人的证据方法,判断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大小,尤其在与传统证据比较时,更需要运用证据规则加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如同一股浪潮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技术在办公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电子邮件的出现和推广,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电子邮件中储存着许多图片、文字等信息,可以成为分析犯罪嫌疑人行为痕迹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侦查机关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邮件证据的提取,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来规范电子证据的固定、保全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扬 《前沿》2012,(7):64-65
随着2010年5月31日公安部出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非法证据"首次明确界定刑讯逼供取证不能定案。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又引发一轮激烈的争议。本文将从刑事案件中非法证据的概念入手,对其特征、表现形式、国内执行现状、相关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