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三项制度,破除一切束缚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陈旧过时、僵滞的生产关系与管理方式。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重点。在这三项制度改革中,劳动制度改革处于首要位置,改革的关键是冲破原有固定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重新确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用工自主,多种形式并存,全员劳动合同,职工能进能出,实行“双向选择”的新型用工制度。本文试就如何依靠职工群众搞好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重点就诸城市创造的厂长与职代会签定劳动合同这一新生事物,从劳动法学的角度,谈点尚不成熟的粗浅认识和想法,不当之处请大家匡正。  相似文献   

2.
浅议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阿不力米提·马木提一、教育职工正确认识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发展劳动市场,意味着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与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劳动者有择业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刘明辉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按用工制度分为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劳动合同,临时工、季节工的劳动合同和轮换工的劳动合同;按合同主体的人数分...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已达四年多,国营企业在实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作流于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难以发挥劳动合同应有的作用。主要有:合同内容笼统,适用于任何工作岗位和任何人;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双方是否严格执行谁也不过向,招用和被用成为双方的终极目的;合同有效期已满,双方既不终止执行,又不续订合同,企业依旧为劳动者提供工作条件,支付劳动报酬,出现了无法律调整的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擅自变更合同内容的情况,企业以行政手段强行变更劳动合同,就可能产生双方权利、义务不一致和不平等的结果。出现上述现象,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劳动合同制工人受旧的用工制度观念影响,认为一进国营门,就  相似文献   

5.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责,工会组织必须注重机制建设。机制之一:健全劳动合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机制劳动合同制度体现了“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要求,是职工与企业间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一、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从1995年1月1日起,全省各类所有制企业现有全部职工(含干部、固定工人、合同制工人、临时工)均应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以后凡新招、调入和统一分配到企业的人员,亦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国营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从此,我国国营企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固定用工制度,全面推行了劳动合同制。这对于改变固定用工制度存在的能进不能出的局面,方便劳动者就业,活跃劳动力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它起步较晚,尚须完善,因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其一,采用劳动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合同文书,合同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企业特点变化。其二,合同文书由招工单位统一填写、盖章、保存,造成有些职工对合同内容不清楚。其三,缺乏严格有效的合同管理和监督程序,致使没有合同、期满不续签合同、丢失合同等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改革劳动制度为突破口的。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份量加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扩大劳动制度改革的实施中,有关部门过分强调用人单位自主权的具体内容及其落实,而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劳动者的自主权,却被忽视了,使劳动法主体自主权出现了偏差,产生了人为的倾斜。因此,确立劳动者的自主权,是当前劳动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自主权,顾名思义是指自己能作主,不受他人干预和支配的权利。劳动法主体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即"劳动报酬权"。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是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利的重要方面。无论用工单位是否向派遣单位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派遣单位都负有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被派遣劳动者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劳动报酬,有权向派遣单位主张劳动报酬权。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利是劳动者平等权利具体体现的一种形式。应当如何向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需要法律给予明确。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产生和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和法律形式,是国家组织社会劳动,合理使用劳动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律手段,也是劳动者实现其劳动权利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形式。实行劳动合同制,不仅是劳动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推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中,不少人对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其特征还缺乏正确的理解。为此,本文试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11.
刘东利 《中国工运》2006,(10):57-58
黑龙江省总工会刘东利撰文提出,当前加强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格规范企业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要把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作为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二是深入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注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调整和支付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问题分析及对策高孝德,郝志一《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通过签订合同,确定劳动关系,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需要,也是贯彻《劳动法》的核心内容。由于劳动合同制度是当前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新生...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摘     
我国全面建立劳动合同用人制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实施以来 ,5年间我国已全面建立起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合同用人制度。全国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职工占到了职工总数的98 1 % ,私营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也有较大增长 ;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稳步推进 ,全国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的集体合同已达18万份。按照规划 ,到2000年末 ,适用《劳动法》的各类用人单位将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随着《劳动法》的实施以及劳动合同制的建立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对常德市正在进行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9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普遍推行了“三制三岗”,即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制、内部待业制;在岗、试岗、待岗,并且实行了薪随岗转、薪随职变,使企业内部开始有了“上岗”靠竞争的压力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有如下变化。第一,劳动关系的主体由国家转为企业和职工。在计划体制下,劳动者作为一个单纯的生产要素由国家统包统配。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无权确立和调整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主体逐步归位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用工权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权力。企业有权根据生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的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产权理论、劳动者是劳动力所有者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的评估体系应包括参与程度、参与等级、参与内容层次、参与性质等几个方面。真正的工人参与是劳动者权利的实现,而不是一种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建立"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产权理论、劳动者是劳动力所有者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工人参与管理"制度的评估体系应包括参与程度、参与等级、参与内容层次、参与性质等几个方面.真正的工人参与是劳动者权利的实现,而不是一种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履行中的劳动侵权及原因分析王俊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劳动契约关系。劳动契约双方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从法律角度看是平等的。但在实践中"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平等的。劳动合同一经成立,劳...  相似文献   

19.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将用工单位决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辅助性岗位认定的权授予用工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是"放松管制,增大自治"的体现。但是,在现实中,该条款在程序上很难操作。同时,不论在法律法规上还是现实中,被派遣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利基本处于被剥夺状态。  相似文献   

20.
吴建华 《中国工运》2009,(12):47-48
劳务派遣工.是指派遣企业(公司)受社会用工单位的委托.面向社会招聘录用的.依法与派遣企业(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但被派住用工单位就业的劳动者,自2009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海门市大部分劳务派遣组织逐步规范了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依法招工派工.认真落实劳务派遣工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