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上交易的兴起,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网络诈骗犯罪。网络诈骗的特点决定其可造成广泛的社会危害,预防网络诈骗具有紧迫的现实需要。网络诈骗犯罪预防存在以下难点:第一,与传统侵财型犯罪和以网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相比,缺少预防犯罪的稳定阵地;第二,潜在被害人群的防范能力不足,包括"沉没成本效应"在内的许多弱点可被行骗者利用。对此,在司法手段之外,探寻控制网络诈骗犯罪、构建良好网络秩序的途径。第一,以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为主体,严密布控、精准打击,并建设有效的网络举报平台,以净化网络环境,消除犯罪诱因;第二,以潜在被害人群为主体,普及网络诈骗危害与常见的行骗、防骗手段,尽可能使潜在被害人不会因犯罪嫌疑人的诈术陷于错误认识,令网络诈骗无法得逞。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侦查管辖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刑事司法在横向上发展出“多地共管”“人案关联”的“大侦查管辖”格局,在纵向上建立起侦查管辖决定审判管辖(包括起诉管辖)的“侦查管辖中心”模式。但大侦查管辖格局导致不同地域公安机关的横向管辖冲突,侦查管辖中心模式又引发公检法机关的纵向管辖争议。考虑到公安机关条块分割的侦查体制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的现实困境,大侦查管辖仍是刑事司法当前相对合理的选择,但应优化地域管辖与指定管辖制度,减少不同地方公安机关之间的横向管辖冲突;同时,刑事司法需要把“以侦查管辖为中心”调整为“以侦查管辖为导向”,承认侦查管辖的指引功能,但应完善公检法机关的纵向管辖争议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司法解释作出了专门规定,但不少问题仍存有争议。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相关法律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更加有力地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是被害人被骗后心理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隐性损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心理隐损进行质性研究,厘清被害人被骗后的心理表征,对及时修复被害人心理、促进案件追赃挽损、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采用NVivo12质性研究软件,对51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访谈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被害人在被骗后存在萎靡衰败型心理、创伤应激型心理、乖戾怨恨型心理、恶逆变型心理等心理隐损的现实表征。对此,需要关注被害人的心理健康,警惕其产生报复性逆反犯罪倾向;强化沟通交流,提高追赃挽损的实效性;完善纾困援助,搭建倾诉性交流平台;重视多元主体协同修复,拓展多元化纾困路径,有效修复被害人的心理隐损。  相似文献   

5.
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诈骗的高科技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渗透性强、危害范围广、后果严重等特点。我们要有效地防范和遏制网络诈骗犯罪,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惩处力度;完善网络诈骗案件的管辖原则,加强预防宣传和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6.
“杀猪盘”式网络诈骗是指行为人以“恋爱”“交友”等手段为幌子骗取被害人信任后,以各种理由诱导被害人在事先控制的虚假网站、平台进行赌博、投资,骗取被害人钱财的一种新型网络犯罪行为。近年来,“杀猪盘”式网络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业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方式之一。因该犯罪具有犯罪行为多样、犯罪手段隐蔽、犯罪时间持久等特点,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防范方面成效并不明显。犯罪脚本理论是犯罪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其通过列出犯罪过程中的所有步骤,为预防犯罪提供了多点干预。破坏脚本中的任何一点都会改变常规的行为顺序,在最好的情况下,犯罪可能会被终止。为提升对“杀猪盘”式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效果,公安机关尝试结合犯罪脚本理论予以犯罪预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与受害客体双向互动的结果。在传统犯罪学理论中,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研究对于犯罪预防的实践效果有限;而从被害人的视角研究影响犯罪发生的条件性因素,不失为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生率的另一条出路。从动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有受骗前的情境诱因、受骗中的心理因素和受骗后的心理反应;从静态角度看,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个性倾向也各不相同。基于被害人心理行为的动态和静态分析,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受骗前要筑起心理防线,打好预防针,形成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免疫力;受骗时要保持理性,机智应对;受骗后要勇于维权,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8.
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资金流贯穿于整个犯罪过程,将资金查控作为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案件流出发,发现资金查控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治理中存在证据层面、数据层面和人才层面三方面问题,由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打击、被害人资金返还及案件证据链构建产生消极影响。上述问题及影响的成因主要与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证据认证体系、数据管理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密切关系。未来应建立区块链证据认证体系、建立违法资金查控专业数据库、建立资金查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资源、技术共享交流平台、建立公安机关与金融单位的合作机制相结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于网络经济犯罪案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跨地域性、超越时空性、犯罪行为与结果的分离性等原因,传统管辖权所获得的基本联结点变得不好确认,由此给传统刑法管辖规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犯罪行为地、犯罪结果发生地确定困难。紧紧抓住以属地管辖为基础,以属人管辖为原则,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补充的刑事管辖原则,结合网络技术知识,深入研究国家刑事管辖权和公安机关的地域管辖权的确定问题,可以为公安、司法机关打击日益猖獗的网络经济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手机短信诈骗犯罪是传统诈骗犯罪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这类诈骗案件由于管辖模糊、侦查取证难等特点,给侦查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从立案管辖,侦查协作以及固定证据等方面进行该类案件侦查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相似文献   

12.
网络案件管辖权不清晰在于:网络信息共享传递的迅速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侵权侵权取证困难。新主权理论、技术优先管辖论、网址管辖基础论、管辖相对论、传统管辖论都试图解决网络案件管辖权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未能理清网络案件的特殊性。通过对美欧和我国网络案件的立法、司法实践分析,应当制定针对网络案件管辖权的原则。服务器或计算机终端所在地、原告地法院网址接入的管辖方式体现了网络案件管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式的虚假广告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当前层出不穷的网络虚假广告更是严重阻碍和制约了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网络虚假广告犯罪具有情报信息不易收集、管辖权难以确定、犯罪认定标准不明确、电子证据不易收集和保全等特点,使得针对此类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网络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定。所以,研究网络虚假广告犯罪并寻求此类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显得颇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刑事司法管辖权涉及的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管辖,更是多个国家的管辖冲突,现有法律已经不能够解决这样的冲突。通过分析网络犯罪对传统管辖权体系的挑战,引介和分析新兴的相关管辖权理论,当前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体系需要重构。  相似文献   

15.
在现行刑事案件管辖制度的基础上,网络犯罪管辖权应进一步细化联结点并确立优先次序.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在管辖权设定上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网络犯罪案件的管辖应当遵循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一致、案件的全面覆盖与均衡分布、便利性等价值追求.以实施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为行为地,以受害人发现权利被侵害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为犯罪结果发生地,并辅之以被告人住所地,确立一个分层次的网络犯罪司法管辖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因特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深入 ,传统的冲突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因特网对传统冲突法的连接点、法律选择方法、准据法、管辖权等四方面分别做出挑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犯罪的新特点向传统的刑事管辖权提出了挑战,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问题成为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的焦点.从网络犯罪的概念不难看出,传统管辖权理论在适用于网络犯罪时存在诸多的不足.在处理因为网络犯罪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的竞合问题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在维护本国主权的同时避免侵害他国主权,应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可能性、便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著作权案件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型侵权案件 ,对传统侵权案件的管辖规则提出了挑战。最高人民法院为此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管辖问题。该《解释》确立了新的管辖规则 ,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对确立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侵权案件的管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