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集体行动理论、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到社会建构论的变迁。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是当前业主维权研究普遍采用的分析框架,强调宏观结构、制度背景的结构分析和注重动员机制、策略选择的过程分析是当前研究的两大进路。已有业主维权研究将中产阶级属性特征、组织动员机制、资源网络及政治机会结构作为考察的主要维度,而集体认同感、行动意义建构对维权行动的重要影响被极大忽视。文献研究表明,社会建构论从认知性因素的角度考察业主维权组织动员机制将有助于拓展当前的业主维权研究。  相似文献   

2.
《探索》2020,(4)
集体行动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学术概念。中外学者在研究集体行动时往往涉及集体行为、抗争政治、集体抗争、社会运动、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等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拓宽了集体行动的研究范围,但又可能造成概念之间的混用。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的代表性观点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界定集体行动并与相近概念进行系统比较,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集体行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相近概念的关系。集体行动作为一群人为了大致相同的目标而做出的协同性行动,与集体行为有交集。集体抗争、集体上访、社会运动、群体性事件是集体行动的子集。群体性事件是一种体制外的集体行动;社会运动是有组织、提出普遍性价值诉求、持续时间较长的集体行动;抗争政治未必是集体行动,其与集体行动的交集是集体性抗争政治。因此,系统比较集体行动及其相近概念,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集体行动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实务界准确理解与认识不同的社会行为,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来缓解与解决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即底层学派所形成的底层视角,精英动员的视角,草根动员的视角。提出结构规约型动员的概念,用以分析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是受以上研究视角启发的结果。与已有研究中的三种动员机制视角特别是草根动员机制视角有所不同的是,草根行动者在具体的动员过程中,既要伪装成充当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又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种两面性不仅仅是由草根行动者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同时还受发生农民集体行动的所在区域的社会关系结构制约,后者的作用在集体行动如何动员和如何持续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结合首都社会建设实际,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创建社会文明环境、构建社会和谐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在社会组织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并建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  相似文献   

5.
体行动参与者行为研究一直秉持“内驱型”成本—收益分析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当代社会精英在共同价值及多元利益驱使下,利用专业优势对行动参与者影响的多面性和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公众舆论场情境营造。为探究奥尔森“集体行动生成逻辑”是否符合我国本土实际,利用扎根研究方法,对“康菲溢油事故”引发的渔民集体抗争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六个核心范畴在内的理论模型。由模型可知,在数字交互传媒构建的无障碍时空环境下,散落在社会各界的知识精英、法律精英、传媒精英等社会精英,利用自身优势和能力,以近乎“零收益”主动介入事件,并以倾向性传媒互动引爆舆论场,驱动渔民完成集体抗争组织动员,并在行动方案选择、行动策略优化、提升共同收益预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发现原子化分布的社会精英对事件的主动介入及对公众舆论场的选择性营造,对驱动集体行动生成并向纵深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行动参与者行为研究一直秉持“内驱型”成本—收益分析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当代社会精英在共同价值及多元利益驱使下,利用专业优势对行动参与者影响的多面性和有利于集体行动的公众舆论场情境营造。为探究奥尔森“集体行动生成逻辑”是否符合我国本土实际,利用扎根研究方法,对“康菲溢油事故”引发的渔民集体抗争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六个核心范畴在内的理论模型。由模型可知,在数字交互传媒构建的无障碍时空环境下,散落在社会各界的知识精英、法律精英、传媒精英等社会精英,利用自身优势和能力,以近乎“零收益”主动介入事件,并以倾向性传媒互动引爆舆论场,驱动渔民完成集体抗争组织动员,并在行动方案选择、行动策略优化、提升共同收益预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发现原子化分布的社会精英对事件的主动介入及对公众舆论场的选择性营造,对驱动集体行动生成并向纵深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可以说,婚姻家庭伦理关系仍旧保持着四种模式,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但是,由于目前婚姻家庭的关系模式正在走向多元化,因而旧有的伦理关系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新的特点:婚姻家庭伦理关系轴心由纵向变为横向;重心由长者下移至年轻者;模式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阐释了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在党的群众动员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互补作用.为了有效地动员民众,中国共产党首先以正式组织为起点,将动员对象最大范围地吸纳进来.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下,以"革命道德"标准确定各个不同的群体在组织中的位置.在手求行为一致、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党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推动和促进集体行动,将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激活.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危机中农民维权行动的权变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因维权环境的复杂化与农民弱势身份的现实,农民最终在维权行动中会选择权变方式。农民借助对自身状况与维权的社会生态之对比的权衡来权变地采取各种维权策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但是,这种维权取向及具体策略存在着忽视公共利益、引发博弈维权、行为合法性困境和维权成果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为此,应该完善农民生态维权的制度化渠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以解决农民权变维权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民工“极端、非理性、恶性”自力维权事件频发,突显了我国公力维权体制的乏力。义乌市总工会以“社会化”维权为平台,构筑了“多中心协同”治理网络,有效地破解了当前公力维权体制面临的治理困境。义乌市总工会主导的“社会化”维权治理网络,是在农民工“自我维权”组织的兴起,外部政治生态环境压力作用下形成的;是在“崇尚合作”的义乌政治生态文化基因支配下形成的;是在社会资本的联结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制度改革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凸显。研究发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过农民动员,协调分散的土地利益关系,使农村社会形成整合土地利益的动员式治理模式。实践中,地权持续扩张弱化了集体土地制度,可能导致农民动员失败,产生集体行动困境、基层治理灰色化等问题。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之一是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基层组织适当的土地调控权,重新形成集体和农民的地权平衡关系,促进农民动员和形成善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上海的社团组织以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广泛动员各阶层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入研究上海社团组织在抗战中的作用,有助于发挥历史资源的利用,资政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3.
组织网络建设精细化在领导层面上把社会志愿服务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局,形成党政主导、文明办主牵、市志愿者总会主管、志愿者团队主推、全体公民主行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宏大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与协作参与网络;  相似文献   

14.
《大特区党风》2001,(8):29-29
目前,琼海市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信访举报工作责任区,全市上下形成了信访举报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1999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纪检监察信访问题处理不到位而引发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四)在身份意识方面,美国人比较淡泊,中国人比较浓重。也就是说,二者相比较,中国人的纵向性大于横向性。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大金字塔之中。这种必要的秩序是社会健康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但是,就不同国家的人们心态而言,有的非常看重自己在金字塔纵向结构中的位置,有的则认为内在的价值比外在的价值更为重要。所谓“内在价值”包括知识素养、智力水平、个人才干等;所谓“外在价值”指职位职称、荣誉头衔等等。社会金字塔结构是纵横交错式的。纵向体现的是地位权力,横向体现的是平行、平等。农耕文化形成了人们的定…  相似文献   

16.
社会稳定一直是政治学长久以来致力研究的问题。抗争政治理论是社会问题的主要研究框架,它由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共同构成。在抗争政治理论的形成过程之中,一共经历了三个研究视角。分别是心理学研究视角、资源动员研究视角和相关性视角,三个视角相互弥补。抗争政治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群众运动有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资源动员理论(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是对上世纪60年代美国涌现的大量社会运动的反思和总结。其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动员,即资源总量的大小及其组织化程度是决定一项运动成败的关键,资源总量越大、资源组织化程度越高,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二是社会运动的动员背景,即社会运动的成功在资源动员的基础上同时也取决于社会运动组织所嵌入的社会背景。尽管资源动员理论兴起的时代较远,但是由于较强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农民集体行动是在目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社会管理制度化不规范,社会纠纷解决法治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潜在地内含于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运动的逻辑当中,本质上是以个体或者团体的非理性对抗社会的极端表现。农民维权及利益的诉求途径在于从根本上、形式上、程序上作出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的工会是工资集体协商的两大主体之一,然而新形势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要求工会的积极转型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工会地位应从依附向独立转型,工会职能应从福利型、管理型向维权型、代表型转变,以行业工会、区域工会为代表的工会组织体系创新需不断推进,工会的协商能力亦需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提升。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以及该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社会迅速变迁,各类社会矛盾和集体抗争不断发生。西方学者利用其理论资源,对中国的集体抗争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抗争运动理论为指导,西方学者就中国集体抗争形成的动力机制、政治机遇和动员策略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集体抗争对政治发展的影响。随着西方研究与本土研究的融合,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