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当前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浩  王勇 《学理论》2010,(20):116-117
本文从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事例及心理特征入手,通过探究不同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加深了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并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方面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策略。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它是在反映社会总体的一般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任何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心态才能上升为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都直接地来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因而只有那些能够同化为社会心态的社会意识,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而不能被同化的社会意识,即使是正确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看,群体性事件是参与民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后,在群体心理作用下转化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现阶段中国底层民众中弥漫着的相对剥夺感、社会不公感、信任缺失感、弱势认同感、社会焦虑感等相互叠加,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动因;而特定或不特定群体中的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冒险转移、心理暗示等交互作用,则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群体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具有复杂的群体心理原因.事件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借机发泄、逆反、盲从、法不责众等心理.如何防范和疏导这种群体心理是解决社会泄愤事件的关键,也是当前理论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日出版的《探索与争鸣》撰文认为,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心理建设:第一,积极稳妥地制定和施行社会公共政策,努力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可预期性。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愈来愈热的研究话题.从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参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泄愤事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体制性迟钝"导致怨恨的累积,公民社会稚嫩致使公民对公权力监督的弱化,盲从心态诱发集体的无意识,政府信息传播不顺畅导致信息传播失衡.因此,应增强体制吸纳民意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防范和疏导民众的盲从心态,畅通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减少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急遽变动,经济成分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颤变,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迅速分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诱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仇富、仇官、仇视社会、冷漠的“看客”、极端“偏执”等社会怨恨心态也逐渐凸显、蔓延和强化,并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和审慎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本文的立意在于:通过对当前社会怨恨心态生成机理的多维审视,以期为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提供富有创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普遍的、一致的、对社会个体产生影响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意向;社会心态的结构可具有二维、三维或四维不同的结构观,研究社会心态结构的关键是找到构成社会心态的要素;社会心态的功能表现为社会组织和凝聚、社会引导和自我调节;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嬗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可从个人与群体、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社会心态测量的方法有抽样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分析、心理测量和社会表征等。  相似文献   

10.
程文菊  赵建宝 《学理论》2012,(29):75-76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构建社会应激和社会和谐的预警防范机制,是以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为研究焦点,以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信息采集机制、警级分析机制、应激人员辅导机制为技术手段而构建的一套效应机制。其目的是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似文献   

11.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现阶段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审视,利益分化和制度缺失是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重要的原因,而群体性事件又显示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居于这样一种基本判断,防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是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充分、有效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危机事件的空发性、不确定性、次生性和扩散性等特征决定了危机治理的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危机治理强调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同时也在逐步加强对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但对危机事件社会心理影响,尤其是非常直接受害者的心理影响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融整合性分析,在风...  相似文献   

13.
肖静 《学理论》2013,(6):56-57
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呈现多发态势,参与人数、发生频率逐年增长,冲突程度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对社会秩序、稳定产生极大冲击,给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社会群体性事件具有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线性的分析模式无助于深入理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运用非线性的多源流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中问题源流、社会心理源流和政治源流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心态,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又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客观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态失衡的成因与社会影响,积极营造优化社会心态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是以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为研究焦点,以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信息采集机制、警级分析机制、应激人员辅导机制为技术手段而构建的一套效应机制.其目的是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自身的演进逻辑,它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所以其治理方式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来解决.它的发生有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原因.社会秩序的“失范”,家庭生活的失败,个人特殊的性格特征共同促成了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它的犯罪主体多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犯罪目的以报复社会、残害社会无辜为主;犯罪手段多采用暴力袭击.此类社会事件的治理策略应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次着手,各层次相互配合、协同治理,才是最终遏制报复社会型暴力事件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7.
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社会心态失衡势必危及社会稳定。社会心态失衡是社会存在"病态"的反映。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务必从净化和改变某些消极社会存在着手。主要是强力遏止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借以维系和推进社会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8.
灾区居民的社会心态在遭震灾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准确了解灾区居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与社会恢复中社会心态的走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树立积极心态,克服消极社会心态及其造成的影响,对进一步搞好灾区灾后社会恢复与发展十分必妻。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态是社会运动和社会事件的重要基础,更是历史变迁的重要条件。农民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农民对城市建设的态度,影响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课题组以了解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社会心态为目的。利用访谈法对长株潭地区某县三个镇六个村的部分村民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民的社会心态并不利于城市建设,需要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20.
“泛假心理”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的态度看待社会,把属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虚假现象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研究市场、评估同志、观察生活。“泛假心理”的扩散,是对以诚信为本的交往道德的挑战,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失去了推心置腹的直率和坦诚,很多人把不讲真话、不现真心、不动真情、“把放心留给自己,把戒心留给别人”作为人生信条。更为严重的是,“泛假心理”消损了社会成员的进取意志,持此论者惯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对先进不是认真学习,汲取教益,而是用怀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