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80年前,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名称,指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的一般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与说明”.简言之,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在现行学科目录中,该学科就被称为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0月10日~12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和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协办的"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在南大学召开。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介绍了云南大学的中文学科及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3.
《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体系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了。近几年来,在“加强研究”的方针指导下,好几本民间文学概论、概要相继出版。民间文艺学的新理论、新范畴新方法不断涌现。其中不少理论概念是中外古今民间文艺学史上所没有的。象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点、描写研究、直接人民性、抒情长诗、创世神话、实用价值、新闻传说、神话史诗……等名词术语,都是从在“开放、搞活”的方针影响下对中国民间文艺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艺术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相区别,民间文学艺术还包括了民间文学艺术的母题民间文学艺术素材。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则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上位概念,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只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中具有作品特征的那部分民间文学艺术。因此,法律意义上的民间文学艺术是指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而不是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样的定位既避免了将民间文学艺术的母体素材纳入保护范围,使得保护范围过于宽泛且不利于操作,又避免了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限定为作品,使得许多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如活动形式、民间习俗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与版权纠纷郭语桥民间文学界的版权纠纷最多。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我想就我的所见和经验谈一点看法。民间文学的“四性”及著作权保护的“四难”民间文学既是“文学”,就有一般文学共有的特点,一但采录编译为书籍出版,就跟一般的文学著作一样受版权保护。但...  相似文献   

6.
吴涛 《现代领导》2009,(1):16-16
2008年12月5日.上海市首届“领导研究博士论坛暨领导学基本范畴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行.论坛由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和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领导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  相似文献   

7.
朱国良 《青年论坛》2014,(6):108-112
用法律手段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首先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发达国家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相对较弱.比较法视阈下,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尽可能既要与现行国内国际立法实现有效对接,又要坚持立法重构,以有效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记录、整理和汇编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作协上海分会负责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姜彬同志,最近应邀到云大中文系作“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有:民间文学的一般特征和搜集问题;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姜彬同志着重指出,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民族民间文学遭到了空前的浩劫,长期搜集、积累的  相似文献   

9.
曾荇 《求索》2007,(10):102-103
民间文学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属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渊源、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构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新模式等方面的探讨,以期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现实考察,认为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体系,与国内外进步的资产阶级学派对民间文学的运用和解释,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一、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进步的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二、我国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是以从文艺角度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三、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与资产阶级各种学派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有截然不同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体系的建立,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为基础,并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流派合理因素的多元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苗、布依、侗、水、仡佬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丰富多采的文学、音乐、舞蹈及工艺美术。解放后,贵州省作协为抢救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民间文学工作组,做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编印工作,编印了大批贵州各民族文学资料及出版了《苗族民间故事先》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文革”期间,资料遭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文艺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80年5月贵州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并创办了民间文学期刊《南风》。协会广泛吸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音乐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参加。对主省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丛书的编辑出版以及民族文艺的理论研究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全省民族文化艺术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出现了繁荣景象。发表出版了如苏晓星的《民间文学散论》、杨昌国的《苗族舞蹈与巫文化》、李瑞歧的《贵州侗戏》、潘朝霖的《傩文化论文集》等论著。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93年,全省有50余人在省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料约310篇。出版民族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工艺美术方面的专著、论文集、资料巢等各类图书共116种。全省民族文比艺术研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化包罗万象,包括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文化摄影、民间文化摄像、影视民俗学等,可以概括为文献、口头、实物文化三种,或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个方面。在民间文化的诸多形式中,秦巴地区以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口碑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白秀娥诉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侵害其剪纸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件,经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终于有了结果。纠纷发生之后,当事人双方对白秀娥的剪纸作品“是否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适用何种法律”存在重大分歧,引起舆论界和法学理论界的关注,加上《乌苏里船歌》著作权纠纷案件、我国的民间文学作品被外国人改编用于商业等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民间文艺的研究往往是纯文学的研究,脱离了它生存的特定环境,使这一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困惑。最近几年来,民间文艺界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其特点是原始资料不断涌现,理论队伍迅速成长,各相邻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刺激了这门学科的竞争意识。把民间文艺放到文化大背景中去研究,正是这一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主张“民间文学要加强描写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刘锡诚先生主张“民间艺术要加强整体研究”,这都是根据民间文艺的特点而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1989年贵州民族学院潘定智教授提出要创建“民间文学生态学”,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现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艺术集体管理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加速传播,民间文学艺术被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迅速增大。当然,随之而来的掠夺和滥用也在空前的增多。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也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属问题分析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属问题,首先要解决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问题。从民间文学艺术的实质内容来分析,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原生作品或艺术母体。如何对母体进行保护是当前知识产权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从作品的创作层面来讲,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最初的创作者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千百年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民间文学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群众借助它抒发感情、传授经验、陶冶情操。在谈到民间文学在人民生活中的功能的时候,首先要提到的,是它对人民大众的教育作用。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高度评价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他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朱叶莉 《求索》2011,(12):54-56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风俗习惯,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大农业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和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本文以我国西南“盐工号子”为考据.阐述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艺术特色与生命意识,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发展及变异的深层根源于社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1966年出生.河北曲阳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自20世纪90年代始.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非主流美学”、“中国诗性文化”、“新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20.
渝绣三杰     
阿蛮 《公民导刊》2006,(7):45-46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此前,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等10类。重庆有12项进入此名录,四川的蜀绣也在列。渝绣虽未单独进入此名录,但它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中蜀绣的两大区域品种之一,理所当然有它的价值和地位。本期“前沿记录”里展示的这三位渝绣工艺大师,当属其代表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