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我国环境法的实施情况表明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对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回顾法律原则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原则的特征,概括其识别标准。法律原则具有抽象性、稳定性和适用的广泛性,是公平、正义等法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权利义务分配问题所作的基本思考。可持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蓝图的构想,但不能从权利义务配置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可供借鉴和遵循的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因而不能对环境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可持续发展不是法律原则,而是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这有助于环境法学构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法律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环境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准则。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突出的特征应是各国公认和接受的法律原则,体现着国际环境法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应然性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有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国家环境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这些原则在实际法律生活中,可提供订立国际环境保护的具体规则时的交涉框架,成为司法机关解释具体规则时的指针,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对实现国际环境法目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论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一直饱经争议,许多学者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不适宜作为法律原则。但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又可作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论证可持续发展应是国际环境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环境法的价值的理解和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多重视角,首先要深入剖析“价值”的内涵,再分别从法律的目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和法律的形式价值这几个层面出发.分别对环境法的价值进行定位和全方位考察。环境法具有;方面和多层次的价值,并且这些不同层面的价值在具体的环境法律原则和制度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社会对公海保护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依然存在着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的处境。在此背景下,现有相关公约、条约或宣言等体现出来的法律原则为公海保护区提供了主要法理基础。公海保护区包括不同类别的法律原则,即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直接与公海保护区有关的原则,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以及国际海洋法基本原则。公海保护区是适用于基本原则的领域,同时,它也是基本原则引中和发展出来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6.
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 ,其中包括建立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窄 ,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 ,社会保险立法的层次低。建立和完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法 ,主要是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险法 ,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体现持续发展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人类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基础上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立法的关系研究是环境法研究的重大问题.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虽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差距还很大,应在环境法律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目的与核心价值,使环境法制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物权法与环境法的关系——以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法律,在民法通则基础上更新了一些传统法律制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权是环境法的基石,环境权的私权化保护使环境法与物权法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理清物权法与环境法关系,不仅有助于运用与完善两大部门法,且有益于落实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经济法与人权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WTO规则的关系的分析 ,论证了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正当性 ;通过经济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分析 ,阐述了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特有性。同时 ,文章还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经济法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法律变革,这种法律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是传统法律的生态化。而这两个方面都要求或促成环境诉讼的更新。环境权的公益和私益的交融性,传统诉讼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不足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在传统诉讼之外,寻求新的诉讼机制,以实现环境公平。因而建立专门的环境诉讼机制,是环境诉讼更新的目标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等价有偿原则不能完全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其效力也未贯穿于全部民事法律关系,因此等价有偿原则不应再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独立的环境法益是否该当,争议较多。修正的环境法益理论认为基于传统环境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上“完备”的环境立法还缺乏独立的环境法益的保护。生态的环境理论基于自然存在的客观性认为生态的伦理学是“生态”(自然存在)与“伦理学”(社会性存在)的结合,在该结合体系下,人处于自然序列而非当然的“统治者”。如此一来,独立的环境法益的存在便只需要法规范的认可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 ,明文规定在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在个案审判中具有可诉性。第一 ,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规定对整个法律体系具有的统帅作用也应该体现在个案审判时对具体规则适用的检验上。第二 ,法律原则能更好体现法律的精神从而弥补具体条款的不足。第三 ,明文规定在法律文本中的法律原则不是法律文本中多余的内容 ,仅规定在条文上而不适用在案件中无异于使法律原则的规定成为虚设。第四 ,在个案中 ,法律原则具体化为特定的法律规范后 ,具有明确的内容 ,操作性问题并不成为其适用的阻碍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益学说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益学说在我国主要有权利说、秩序说和环境利益说,这些学说在揭示环境犯罪本质方面都存在不足。环境法益学说应遵循三点要求:环境法益必须成为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必须体现环境犯罪的特点,必须协调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据此,环境法益新说———环境生态法益作为环境刑法的法益是比较适宜的,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作为生态体系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发展对人类永续繁衍、发展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全球性以及其被衡量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的整体环境观是对自我中心环境观的超越。这种环境观认为环境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的自然对象,环境既具有绝对有限性又具有相对有限性。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应当建立环境单元、人天关系、环境总行为、环境共同体等环境法学新范畴。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建设,应当明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环境法的基本立法目的,明确创设保护环境的普遍责任原则,完善总行为控制制度、环保区域合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而复杂的内在关联,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以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为立法目的,同时保障人体健康也是环境法律的重要价值追求。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对于环境损害的加剧和科技发展对于环境侵害与健康受损联系更深刻揭示,应该完善具体的环境法律制度以保障其将人体健康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而环境标准的性质及其法律意义决定它是环境法律保障人体健康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8.
按照传统的法学观点 ,制定和实施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的外在价值 ,确认和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因此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但是 ,环境的内在和外在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存在共损共荣的关系。承认和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对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维护其他物种在自然法则面前的平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应该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的最好方法是承认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布施行是实施依法治国总方略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极好体现它是中国人民统一祖国、反对分裂的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是由统治意识到社会守法、执法、司法的法治实践全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诉讼法典中不必规定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典中设专章或专门条文规定基本原则不是世界各国主流做法。我国在法典卷首规定基本原则的立法技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如今的法制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已不复存在。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本身固有的功能也决定了它不必被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而且,刑事诉讼法典中以专章或专门条文规定基本原则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应通过完善、具体的程序和制度来体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