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商人     
母亲其实是很有观察力的。上次来南京,她发现上厕所还要付费,很是吃惊。“不就是尿个尿吗?也要收钱?”她把这事作为笑话来讲的。说城里人也太抠门了。听的人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2.
夏康达 《法制博览》2011,(12):24-24
从外表上看,人类与动物明显的一个差别是人要穿衣服。哪怕只是简单到三点式的“比基尼”(男人还可以少两点),那也是必须穿的,一般是在游泳池。现在也有宠物着装的,可惜是人类强加给它们的“被穿衣”,宠物们自己到底愿意不愿意,只有天知道。  相似文献   

3.
人无信,则人避之,孤家寡人,人人弃之;人有信,则人信之,朋友四海,人人助之。有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由此可见,讲诚信的人是会受到人们的爱戴的。  相似文献   

4.
“大旅游”     
何申  吴清贵 《法制博览》2008,(14):32-33
常听领导讲要把本地的旅游搞成“大旅游”,思来想去却也不明白该怎么个“大”法。日前坐“夕阳红”专列到南边一游,就闹清楚一些,我体会人家当前搞的“大旅游”是:“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大型团队参加大场地的系列活动。”由此,把诸多小行业做大,且大到吓人一跳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皇帝之殇     
饮者 《法制博览》2008,(17):52-5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天下是皇帝个人的私有财产,人类都是皇帝的奴仆。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也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所以,“四万万人都想当皇帝”,“中国向来没有为平等自由起过战争,几千年来历史上的战争,都是大家要争皇位。”(孙中山语)  相似文献   

6.
不必当真     
张峰 《法制博览》2011,(18):17-17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礼仪,讲客气。比如,没来得及欢迎要说“失迎”.起身作别要称“告辞”,求人解答问题要用“请教”,欢迎购买要说“惠顾”,请人收下礼要称“笑纳”,  相似文献   

7.
孙健 《法制博览》2009,(1):44-44
今天讲个典故,讲这个典故之前说则小故事。现在很多领导都是秘书写讲稿,开会前也不把讲稿给看一遍,临时读。有时候就会闹笑话。说有位领导,每次都让秘书准备好讲稿。这天,领导在念稿,稿子里有毛主席的一句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秘书写的“翻”不清楚,所以领导念到这里就停住了,多次重复“四海、四海”,  相似文献   

8.
杨维安 《工会博览》2006,(19):51-51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经济精英论坛年会暨诚信人物颁奖大会上,住总集团被评为“中国经济百佳诚信企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贵林当选为“中国经济十大诚信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9.
陆布衣 《法制博览》2009,(24):58-58
我以为目前在政绩上的忽悠肯定是有所收敛了,原因不宜而明。主要是各级领导的警惕性都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环境对忽悠不利.本山大叔那根拐不太容易卖得出去。但也不全是这样,我把“披着白布的羊”这个新闻说给大家听的时候,大家都说,现在忽悠也要讲创意呢。  相似文献   

10.
易中天  胡君 《法制博览》2008,(18):12-13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一个消息,说是北京女孩约3成要嫁给有房子的人,而且房子不能是按揭、需要长期还款的。出于中国人有家一定要有房的传统观念,这种想法“现实”了一点也比较正常。不过所谓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种想法多有不现实、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不好也不坏     
刘墉 《法制博览》2010,(3):51-51
听说都会里有一种人——时尚穷女人。 她们是白领上班族,全身上下穿着名牌,用的皮包也是香奈儿或LV之类,每天把自己打扮成“上流社会的人”,好受到众人重视。不过,因为薪水不多,只能做表面功夫,里头还穿着中国制造的“花牌”内衣。  相似文献   

13.
要想使官员成为说真话、讲诚信的笃行者,光靠少量的特殊勇者是不行的,要大大改造官场的场风某些初入官场的人,尤其是年轻的官员,一开始立志做清官而且发誓一心为民建功立业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后来却步步背信弃义、贪污腐败了?此中的原因值得细究。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关于“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治国方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升华。面对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法制博览》2008,(8):13-13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相似文献   

16.
叶传林 《工会博览》2008,(12):120-121
时下,“创新”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人人说创新,处处讲创新。有的企业干脆把创新当成了企业理念,认为创新就是一切,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最高追求。近来在人才标准上,也用上了创新,叫做“创新型人才”,甚至出现“唯创新论”,即只有搞出创新的人,才算是人才。  相似文献   

17.
杨荫榆之死     
刘玉真 《法制博览》2010,(19):50-5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凡是被鲁迅批评过的人物,我们都在心里把他打入了黑名单,称之为“反动文人”、“走狗”。如果用放大镜也找不出他们观点的反动,那就称他“帮闲文人”。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鲁迅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的言论并不都正确,被他批评的人不都是坏人,遭到鲁迅多次讽刺的杨荫榆女士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8.
鬼的吊诡     
中国人习惯称洋人为“洋鬼子”,强调他们“不像人”的性质,外表上和行为上的“不像人”。有趣的是,社会学家,也是敏感无比的文化观察者费孝通,去美国居住了一年,却以“鬼的消灭”来描写、形容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 《法制博览》2011,(18):12-13
在美国时,常看“笑星”考斯比的节目。有一次他讲了这么一个笑话:小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耶稣基督。这是因为每次他一人在家时,都要像一切小鬼一样,把屋里闹得一团糟。他妈回家时,站在门口,看到家里像发过一场大水,难免要目瞪口呆,从嘴角滚出一句来:啊呀,我的耶稣基督……他以为是说他呢。  相似文献   

20.
马春燕 《工会博览》2013,(29):58-61
走在大北照相馆前,行人都会驻足一两分钟,被玻璃橱窗里张贴着的戏装照、儿童大头照、名人肖像等黑白、彩色的照片深深地吸引,记者也不例外。这些大大小小的照片是大北照相馆近百年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一代代“大北人”留下的印记。而今,记者要采访的主人公——马万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