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海清 《世纪行》2007,(9):29-30
去年11月.在上海市政协之友主办的蒙、宁、汉、徐、沪五区市政协振兴京剧艺术座谈会上.武汉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胡照洲作了题为《京剧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京剧艺术是国粹,对构建和谐社会能作出有益的贡献,而政协又可以为振兴京剧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因为政协开展京剧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票社,层次高、影响大,能够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是其他力量不可取代的。同时大家还提到,全国政协很早就建立了“京昆艺术研究组”,  相似文献   

2.
毛亚旻 《前进论坛》2008,(12):53-54
在青海省文艺界说起杨海东,了解他的朋友都称他是京剧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他有许多的头衔,国家一级演员、“四个一”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戏剧艺术剧院艺术顾问等等,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  相似文献   

3.
春记 《春秋》2011,(6):64-64
由临清市政协编辑的《临清与京剧》一书近El出版发行。该书分京剧情缘、剧团沧桑、剧场史话、票社雅集、梨园撷英、情系国粹等篇目,共十章、36余万字。该书以翔实的文字记述,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京剧艺术在临清的传承与发展。填补了“中国京剧艺术之乡”临清没有文字系统记载京剧历史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9年5月19日至5月22日举行的“谭门京剧故乡(武汉·江夏)行”活动.包括三场京剧专场演出、拜谒谭鑫培祖居、京剧谭门论坛、谭鑫培公园暨谭鑫培铜像揭幕仪式。谭门第五、第六、第七代嫡传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及其弟子,还有梅葆玖、马长礼、张学津、尚长荣、叶少兰、李呜岩、朱世慧、张慧芳等京鄂两地巨擘联袂演出和参加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领导刘延东、刘淇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分别发来贺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江夏区纸坊的谭鑫培公园铜像题词:“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
马连良与梅兰芳齐名,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之一。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从上世纪初马连良首次登台算起,2009年,这位艺术大师从艺正好100周年。一本纪念画册、一张老唱片全集光盘、一场研讨会、三台名家京剧演出,是近日为纪念这位“四大须生”之首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6.
刘万元(1924-1979),回族,原籍辽宁省复州,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为了生计,他自幼随父做小本生意。他酷爱京剧艺术,尤其爱学唱“须生”。他经常利用晚上和早晨练习唱腔,慢慢得到当地人们认可。后来便被当地的一位京剧界人士收为弟子。是时,刘万元除了忙着养家餬口,还经常参加一些京戏班的票友演出。  相似文献   

7.
谭鑫培     
《世纪行》2009,(6):F0004-F0004
谭鑫培(1847-1917),京剧宗师。京剧无腔不学谭(鑫培),谭门七代代代传。梁启超赞誉他“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谭鑫培的家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新建谭鑫培公园,塑造坐姿1.8米高铜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铜像题写了“一代宗师”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8.
封面     
《世纪行》2009,(6):F0002-F0002,F0003
2009年5月22日上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谭门第五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中)携子谭孝曾(左,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谭正岩(右,著名京剧演员。)。回到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拜谒谭鑫培租居。这是京剧谭门156年来的首次认祖归宗之行。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8,(7):87-87
京剧渡海来台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台湾同胞也称京剧为国剧、平剧,京戏。 当你走进台北市的“新舞台”,“台北戏棚”,迎面看见的是舞台上张起光鲜夺目的刺绣帐幕,一个个戏人在丝竹乐声或锣鼓闹场中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10.
陈延武 《文明大观》2001,(10):16-17
京剧的魅力除了具有优美的唱腔、惊险的武打和严谨的台风外,更有一支神秘而绚丽的艺术分支,这就是京剧脸谱艺术。京剧脸谱是写在脸上的精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奥妙,包容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统一论坛》2008,(1):64-64
2007年12月13日至20日,以北京京剧院副院长陆翱为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王长鱼为顾问,中国统促会副秘书长王安南和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著名京剧演员、程派传人迟小秋为副团长的“2007年北京京剧艺术赴台交流访问团”一行32人,赴台湾进行了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访问团先后在高雄大学、屏东科技大学、高雄市长青综合服务中心和高雄县冈山镇文化中心进行了四场精彩纷呈的京剧艺术公益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每场观众愈千人,演出交流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走在繁华的北京街头,各种各样的婚纱艺术影楼令人目不暇接,婚纱摄影已成为现代人追求时尚的标志。其中有一家可谓独树一帜,这就是在燕莎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院落里,一家名为“粉墨浓妆”的摄影室,这里始终见不到婚纱、礼服的踪影,而是被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所笼罩,原来这家影楼专门拍摄京剧妆照片,身处其中,你将会零距离接触京剧这门中国国粹艺术,彻头彻尾体验一次神秘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3.
一部电影《梅兰芳》,重新激起人们对这位京剧名伶的兴趣,梨园行的家族传承有着自己的规矩,一直以来,素有“五世而斩”的说法,与传承了七代的谭派艺术相比,梅家不算风光。梅家后人中,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明承袭了“父业”,第三代中,梅家无一人唱戏,到了第四代,出了一个既喜欢唱戏又喜欢摇滚的梅玮。  相似文献   

14.
郭隆 《北京观察》2014,(3):46-49
正作为一个社会人,就理应参与公益事业,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京剧艺术200余年所蕴涵并传递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俊美的眼神闪动着灵秀,不经意间的手势也带出委婉。即使是在咖啡厅里聊天,一谈及京剧,姜亦珊自然流露的微小动作,都是一种美的浓缩和展现。而这背后,是她对国粹艺术一直以来的爱与执著。提及青年京剧演员姜亦珊,她俊美的扮相和细腻浓郁的张派(张君秋  相似文献   

15.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京剧的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励志的好教材.京剧的道德倾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京剧的艺术特点有利于青少年提高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3月l6日,现代京剧《赤壁》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字正腔圆的唱腔,浪漫的史诗风格,浓浓的“中国味儿”,《赤壁》第一次把中国传统艺术带到了“世界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7.
火光 《前进论坛》2008,(10):55-57
1992年,在京剧处于低谷、剧场冷清的时候,一位老旦演员却两度举办专场个人演唱会。许多观众聚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门前等退票,这就是“王树芳演唱会”的盛况。主持晚会的京剧爱好者、著名体育实况播音员宋世雄动情地说:“我们曾参加过各种类型的音乐会。然而由一位京剧演员独自演唱各个行当和流派的京剧唱腔,并将戏曲、歌唱融于一台,涉猎之广、品位之高,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18.
传承VS改革     
尚道 《台声》2008,(7):91-92
早在100多年前京剧就已流传到台湾。史学家们通常认定京剧流传到岛内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时,为庆祝母寿特从北京邀请京剧班来台表演,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岛内乡民称之为“京班”、“正音”。此后从清末至1924年,上海、福州、北京的京班纷纷登岛演出。  相似文献   

19.
退休以后,笔者经常出入离家不远的一家公园。这家公园规模不小,树木葱茏,景色秀丽。每天都有无数人以各自的爱好汇聚一。起,自然地形成了“拳操角”、“跳舞角”、“唱歌角”、“京剧角”、“越剧角”、“沪剧角”、“棋牌角”、“英语角”等,组成了一幅当今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但是,与此景观极不协调的是,也有一个“评论角”。每天总有一些“专门”评论别人的“评论家”们聚集一起,声嘶力竭,奇谈怪论。  相似文献   

20.
白吉庵 《世纪行》2009,(6):14-16
谭鑫培,湖北江夏县人。生于1847年4月23日。其父谭志道,汉剧演员.唱老旦兼老生,因嗓音高而尖,有类似北方“叫天”鸟之音,所以人们管他叫“谭叫天”,又因此,人们称谭鑫培为“小叫天”。大约在1853年.谭志道带着全家顺江东下,沿途卖艺由水路到了天津。先是在津郊“跑帘外”(在农村巡回演出),后转到北京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