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地方人大制度完善、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如地方选举中的违宪现象、地方立法的行政化倾向、人大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的负面影响等等。关注和分析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人大制度运转中政党政治的正确知识 ,抑制地方立法的行政化走向和利益躁动 ,规范地方人大监督使其保持宪政姿态 ,使各式监督尤其是个案监督符合法治理念(有理 )、监督到位并切实有效 (有力 )以及保持足够的谨慎和节制 (有节 ) ,对于促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去年5月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贯彻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精神,相继制定了相关工作文件和规定,对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推动人大工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开放的体制,制度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法规之外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是否可能直接违宪,以及其违宪问题由谁处置和如何处置的问题,构成了合宪性审查地方制度的核心关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系是合宪性审查制度构成中最全面、最有效的制度实现载体。目前的地方立法对备案审查中合宪性标准的规定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谨慎的姿态。究其原因,国家立法对合宪性审查职责配置模糊、“违宪”责任观念上存在误区、合宪性审查地方实践需求不强等多重因素,严重抑制了针对地方规范性文件合宪性审查的地方立法。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共筑的“地方人大宪法监督”学说却有力地支撑着合宪性审查地方工作的展开。合宪性审查的地方制度正是由以地方人大宪法监督为主导、同级“一府一委两院”自我纠错为补充的合宪性审查工作体系所构成。  相似文献   

4.
历咏 《政法论坛》2012,(3):135-143
地方人大针对地方政府融资中的还贷承诺进行审议和批准是否是一种符合现行法律制度的程序步骤,伴随着地方债务风险一同引起公众热议。实际上,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还贷承诺的批准并非是产生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主因。应当因势利导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作用借以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从合法性角度分析,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还贷承诺批准的产生过程和具体操作履行需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如能完善地方融资中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的角色配置,对加强和完善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政治激励与行政权力的制衡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会尽量地减少甚至避免潜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差额选举国家机关正职领导人,实行以竞争为中心的公开公正的选举程序;改革代表制度,人大代表要与企业家身份脱离,政府官员不宜兼任人大代表;调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功能,扩大常委会立法权,实行常委会的专职化;改革人代会的议事程序和议事方式,延长会期,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法案;改革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工作方式,为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人大常委会主任工作全书》本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人大制度基本知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和职能、地方人大工作运作、地方人大常委会历史足迹、人大培训工作、重要资料附编七部分构成。便于新当选的人大代表熟悉更好地执行代表职务,为广大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基本的学习参考教材。  相似文献   

7.
运用包括质询在内的方式或手段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监督,无疑是民主代议机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天职,建立一套完整的质询制度对加强人大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建立在监督和控权理论上的政务公开和对权力行使的解释义务是质询权存在的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人大质询制度应从完善质询规则、健全配套机制、政治体制改革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王锡锌 《中国法律》2010,(4):28-31,82-88
近年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日益成为公共讨论空间中的热点话题,这一领域的制度实践也在一些地方得以展开。继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来,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正在成为中国“阳光政府”工程一个必然的逻辑延伸和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央9号文件确定的当前人大工作重点之一。换届以来。我市人大常委会把制度建设作为人大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立和完善常委会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张先昌 《法学研究》2005,27(2):149-160
隋朝监察制度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变化。一是在组织上 ,整顿御史台机构建制 ,淡化御史的天子监察官身份 ,强调独立行使监察权 ;废除御史台官属由台主任命之制 ,改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 ,或由三省长官推荐 ,皇帝敕授 ;制定地方监察法规“六察” ;二是强化了监察机关和监察官的各项职责与权力。从实施效果和作用上看 ,文帝时代好于炀帝时代 ,二帝统治的前期好于后期。在封建社会 ,监察的效果虽与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官员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的重视程度、个人品格与素养。  相似文献   

11.
加强行政公开法制、增加行政透明度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潮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开条例》体现了行政公开理念和行政服务理念,确立了服务宗旨和便民原则,要充分发挥其特殊的社会作用;全社会应深刻认识和认真贯彻《公开条例》确立的服务宗旨和便民原则,这有助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党政纪检、监察监督体制既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理性把脉党政纪检、监察监督体制的诸多弊端和缺陷,创新监督观念,进行监督体制的改革,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对等和恰当的权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监督、制约权力的滥用与异化,从根本上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新梳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论证一定意义上政府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基本法律,必然要求市场经济中良好政府形象的树立。固立足于国情,提出重塑政府形象与完善我国经济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汪攀 《行政与法》2008,(2):9-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建设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将自己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己成为全球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本文概述了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的功能特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学习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型政府是“以人为本”、“以学习为基础”、“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民主政府,而构建学习型政府则正是对学习型政府中的“人本价值”、“学习价值”、“服务价值”和民主价值的追求和索取。因此,要实现学习型政府的公共价值,就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加快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7.
政府善治与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的社会权力结构变迁,为治理理念的变革及其实践注入了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自理能力不断增强,第三部门应运而生,这影响和改变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互动关系,并从根本上推动着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李秋高 《法学杂志》2007,28(4):149-151
罢免制度与弹劾制度是中西方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罢免制度与弹劾制度并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主要在技术操作层面存在区别:罢免案是通过议决的方式来决定,而弹劾案是通过准司法程序来审理.因此,罢免制度同弹劾制度存在相互转化和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制度公正与人性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公正指社会在进行制度设计、制度选择、制度实施、制度创新和制度评价过程中要遵循社会公正原则.制度公正是符合人性要求的产物,同时设定并付诸实施的制度又会反作用于人性.一种制度公正与否自然不能脱离人性的考虑,制度公正的人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正确的人性假设是制度公正的前提;2.制度公正必须符合人性实际的要求;3.人性的局限性决定了制度公正的相对性;4.制度公正的实现还受到人性发展水平的制约.制度公正的基本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协调私利与社会公益的矛盾,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政府发言人制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和规范化程序之一。本文将着重论述建立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必要性,介绍中国政府发言人的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误区,提出建构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