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张耐冬 《人民论坛》2012,(18):78-80
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一穷二白"的皇帝向大臣学习统治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君王效仿的楷模。回顾"贞观之治"的建立过程,确立理性的执政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是最为关键的一  相似文献   

3.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女性领导人。在她主政时期,国内干戈不起,盗贼不生,百姓安宁,衣食丰足,天下歌舞升平,吕后本人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作为一位2000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女性领导者,她为恢复汉初政治﹑经济﹑法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她目光短浅,缺乏政治大局,致使西汉中期政局的动荡。吕后身上所体现的独特的女性领导特色,对于今天的妇女参政、议政和培养女性领导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整部《商君书》的政治理念就是通过壹于农战而追求富国强兵,它最直接地规定了法家追求垄断和效率最大化的思想本质,确立了法家思想中公私观念的内涵。与此同时,商鞅这种强烈的功利性反倒催生出了"为天下位天下"的政治公共理性。这揭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公天下"思想,除了从黄老思想的脉络中来理解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在中国漫长的帝制社会中,因身处权力圈中,很多后妃和官员之妻,都与政治产生了关系。在她们中,既有贤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国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员,则会对"夫人"的干政严加防范。中国古代政治范畴下的"夫人"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为何明代没有后妃干政儒家理论强调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不能干政。《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  相似文献   

6.
汉文帝作为一国之君,以孝治天下,靠仁孝的表率作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自孔夫子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管理格言。然作秀的多,真孝的少。汉文帝刘恒可算是"孝"皇帝之冠。凭什么说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孝的皇帝呢?  相似文献   

7.
张耐冬 《人民论坛》2012,(36):10-11
中国古代的"国家荣誉制度",通过对特定群体的褒奖,对全体臣民进行道德教化,借以建立王朝所需要的政治与社会秩序。古代王朝的"荣誉制度"以皇帝或朝廷授予的名誉性称号为核心,辅以相应的实际奖励,用奖励来表现荣誉的价值。以唐代为例,比较典型的荣誉表彰有赐姓、对功臣"图形"(画像)以纪念以及旌表等。  相似文献   

8.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9.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许谨 《求索》2012,(12):161-162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女性文学的繁荣影响了女性一贯追随的解构主义,同时也使女性意识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质疑,从而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的土壤里得以迅速传播。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嬗变的过程,将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的艺术表现视野,更好地塑造更具艺术真实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大学童芍素在"推进女性进入学校领导职位的进程"中认为,女性平等地参与教育领导与管理,对妇女教育的实际进程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妇女参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她指出,95年以来中国女性在教育领导中的地位稳步提高,其原因为:作为女领导基础的女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教育界女性的平等权利意识、参政意识明显增强;干部部门培养使用校级女领导的观念在转变;干部部门关键岗位配备的女性管理者,为校级女领导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校级女领导注重积累领导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女性领导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剩女",即大龄单身女青年。当今社会,无数的目光聚焦在这些"剩斗士"、"必剩客"、"齐天大剩"身上,让这些"单身公害"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父母之命掌握女性婚姻的中国古代,居然也有"剩女"现象。在唐朝,当时的名门望族张狂到了居然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还有的豪门宁可把自己的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姓通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县域经济单位2000多个,是中国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县治是政权体系的"墙脚",县治不稳,天下难定。历史上的"郡县治、天下安"深刻阐述了县域的重要作用。县域又是城乡混合体,能  相似文献   

15.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改革和完善科举制,确立文官政治,士大夫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形成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士大夫的主体意识与进取精神不断强化。宋代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使士大夫在进取意识之外又多了沉重的忧患意识,激励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塑造了宋代士大夫勤政爱民、重义轻利、清正廉明的从政精神,对宋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皇权)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不受限制。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儒家"天命民心"、"圣人礼教"及士大夫"法与天下共"的思想观念以及谏诤制度、廷议制度、宰相制度等分别构成了对皇权的理论制约和制度制约。这套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无限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是专制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强大的皇权与专制传统是中国近代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康丹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43-144
夏洛蒂.勃朗特的妇女观是其整体社会观的一部分。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妇女自我觉醒意识,可以解读小说《简·爱》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她在作品中通过塑造外貌与智慧强烈反差对比的女性形象达到一种自卑心理的补偿,与此同时,她并不满足于灰姑娘故事的重现,敢于追求女性自我的价值,并极力营造她理想中的和谐爱情。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知识分子在意识到"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开始提倡"兴女学"。从只重家庭教育、师范教育,到20世纪20年代的"壬戌学制",中国女性终于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女学生也成为引领时尚风潮、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群,迈出了近代中国女性寻求解放与获得解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常常会在律令法典和司法实践中发现某些对女性减轻处罚或宽松优待的规定和做法,有人将这种对女性的"照顾"完全归因于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实行的"仁政"和"矜恤"政策,甚至认为这是法律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权益的特殊保护。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法律中对女性的种种"照顾"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甄别,以挖掘法律规定表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在原因。其实这些"照顾"不仅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更反映了女性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在家族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