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江大桥建成以前,长江轮渡是武汉市民往返三镇的交通枢纽和主要工具。过江轮渡便利了近代武汉市民出行,同时又是一个凝结着政治意味和生活意味的公众空间,都市政治风云和社会百态在此延伸。长江轮渡既承载着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又催生了武汉市民众朦胧的公共责任感和改善轮渡运营以利民生的善意,与此同时也呼唤着广泛而真诚的市民认同美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当前武汉市民对改革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均持关注的态度,其中集中关注于反腐倡廉、国企改革、就业与再就业三个问题上。 一、反腐败,市民反应最强烈 我们列出了11件“目前最令人忧虑的事”供被调查者选择,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干部以权谋私,存在腐败现象”占78.6%;“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占69.5%;“社会风气不好,道德水平下降”占53.2%。这表明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腐败现象,已成为最令人忧虑的问题。反腐败能否取得  相似文献   

3.
黄石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群众对文化体制改革态度鲜明,支持者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意识较强,被访者的建议积极而合理。整个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社会需求与市民心态呈现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总体特征。根据本次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是,公众心目中黄石文化发展滞后,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体制性障碍,这说明面对形势必须改革;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拉动社会文化消费日渐增长,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应当改革;黄石有着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在文化领域又有着前期改革的丰富经验,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改革;市民的社会心态和风险承受能力正在增强,黄石社会的理性意识支持改革。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城市发展速度和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环节,是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民素质是好的、是高的,但与时代发展和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  相似文献   

5.
刘虎 《传承》2011,(14):32-33,63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市民社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培养社会中间层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社会自治能力,培育具有自主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市民社会主体,是建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有力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坦然接受"市民化城市"的定性 武汉早就被国人称为最市民化的城市,武汉市民都把"市民化城市"当做一个贬意的包袱背着。究竟什么是市民化?所谓市民,即  相似文献   

7.
王晓明 《政策》2003,(3):36-37
武汉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然而,武汉市民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武汉市容的欠整洁,让不少人为之叹息。令人高兴的是,现在这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武汉变高了、变美了,武汉人更可亲可爱了。促成这一悄然巨变的是武汉市持之以恒地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武汉市开展"四个百万"活动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8.
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商品贸易的优势成就了百年前武汉"东方芝加哥"的辉煌。但在光辉背后,广大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流淌的并非高贵、大器的品格,而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平实气息。严酷的生存环境加上更广阔的中国人的生活背景,酿就了近代武汉日常生活的庸常,它与"东方芝加哥"的耀眼光环共同构成近代武汉社会的真实历史面相。高昂的日常生活风貌的缺失,会成为城市向更高境界发展的一个瓶颈,当下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武汉腾飞,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每个市民从日常生活领域着手,来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弘扬"武汉精神"是加快武汉发展,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然而,"武汉精神"的特质是什么?它的形成与武汉当代民俗及市民道德状况关系如何?这是在推进武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武汉入境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在逐渐缩短,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出游相比呈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武汉如何能成为华中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旅游中心地之一,使旅游业成为武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专家学者认为关键是对武汉旅游业资源进行整合与品牌创造。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加强对社会控制的需要,在武汉警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警察机构的改革、专业化的训练、现代的军事纪律、不断完善的武器装备和通讯体系、西方和日本的巡警制度引入,增强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武汉城市社会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的法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 《前沿》2006,(8):121-123
本文以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为基础,分析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一系列特征,提出市民社会对于法治传统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分析了我国当今法治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民社会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3.
顾晖  颜素珍 《前沿》2005,(11):187-190
市民社会源自西方,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构建和培育有其必然性。针对市民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市民社会在构建和培育过程中应该确立一个模式,实现两大转变,推进三大改革,明确四个特点和坚持五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民社会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现之一: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既定框架下,产生了市民社会。特殊性表现之二: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所代表的普遍性的人民利益的可资借用的中介,中国市民社会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特殊性表现之三:中国市民社会在同一时空内,涵盖了西方市民社会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对待市民社会发展,既不要刻意抑制,也不可过度放任。  相似文献   

15.
医德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思考武汉的城市文化建设,不能不思考武汉的医德文化建设。从现实的层面来看,作为武汉市民,我们既是武汉医德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武汉医德文化建设的受惠者。因此,理性地思考如何高质量地建设武汉的城市医德文化,是我们每个市民都应当担负的光荣职责。作为武汉市民的一分子,笔者拟从方向性与现实性,一般性与特殊性,医德建设与法制建设三个方面谈谈自己所理解的武汉医德文化建设。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我们所进行的城市医德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这是方向问题。其现实性则…  相似文献   

16.
弄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哲学内涵,对于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立脚点问题很有必要。在上一期那篇《唯物史观研究中不应有的缺失——兼解关于“市民社会”之惑》的文章中,已经就市民社会的缘起以及马克思对其所进行的哲学抽象作了叙述。这一抽象,是把市民社会当作一种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肖香甫 《世纪行》2008,(4):10-11
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又一次垂青武汉。试验区的工作千头万绪.现在刚刚开始起步,究竟从哪里入手,决策高层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总体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待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试验区是武汉城市圈新一轮发展的机遇,这已经形成共识,但试验区不是改革初期的特区,也有别于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没有给武汉城市圈试验区资金、项目等优惠政策,唯一的优惠政策就是“非禁即可”.只要不违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消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想,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批判;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批判;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析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9.
杨梅芳 《长江论坛》2006,(6):32-34,43
武汉要充分发扬“海纳百川、包容并存”的历史文化精神,学习借鉴吸纳他人之长,不断发展创新繁荣武汉文化,构筑武汉市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扬“思想敏锐、敢为人先”的历史文化精神,坚持制度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武汉综合实力;充分发扬“开放开拓、精明守信”的历史文化精神,建立与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合作伙伴网络,不断扩大武汉发展空间;充分发扬“豪爽大气、热情明礼”的历史文化精神,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创造武汉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市民对此的认同度如何?为了客观了解武汉的社情民意,探讨普通百姓面临和关切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报告课题组针对市民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重要政策措施的认同情况开展了调查,本文为该调查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