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每一位熟悉的朋友,如果有人想购买你的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多少钱可以出售?50万、100万、500万,还是更多更多的万? 你可能骂我是“精神病”,要不怎么会提出这样古怪的问题?是的,当面讲,没有一个人去买,更没有一个人愿卖。连傻子都能算清这笔帐,辛辛苦苦几十年,好容易干到现在这份上,你想把这官衔买过去,然后让我到监狱里度时光,这不是明白着坑人吗?赶紧给我滚出去,从此咱们一刀两断!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一些连傻子都不如的领导者,真真切切地把自己给“卖”了。我一说,大家就知道,  相似文献   

2.
“红包儿”的流行,据说先来自港澳地区,接着就从南方沿海城市普及了全国。每月发红包儿,是老板对职员工作的一种承认,也是一种选择。很可能你领过这个月的红包儿下个月就被炒了鱿鱼,也可能你的红包儿里比上个月多了一份奖励。发红包儿有时候比我们发工资还要合理些,在机关工作,除去官职、职称、年限之外,其他干好干坏一个样,不需要单个儿去领红包儿,谁领多少工资基本上都是公开的。为了与众人不一样,某些人不去拼命工作,因为干得再好也不会涨工资,而去拼命捞官职、捞职称。为捞到这些,又不得不拼命给人送红包儿,造成了不少“…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他笑笑说:“不需要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三个月后,他去移民局,果然获得批准。他的朋友知道后,十分不解:“你年龄比我大,钱没有我多,申请比我晚,凭什么比我先拿绿卡?”他微微一笑,说:“因为钱。”“你来美国带了多少钱?”“10万美元。”“可是我带了100万美元,为什么不给我批反而给你批呢?”“我的10万美元,在我到美国的三个月…  相似文献   

4.
大腿与红包     
这是一则生活中的黑色幽默。 故事发生在某省某埠。一天,有人因车祸大腿骨折而火速被送医院急救。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本为医院之神圣职责,然而伤员被抬到医院后呼号了老半天还没有人理会。虽有家属再三催问,但医生总是漫不经心地说:“观察一阵再说吧。”患者家属急成一团,怨艾不已。在一旁的一位患者看不过去,给患者家属指点迷津:“你还不赶快打点那个?”伤者家属这才恍然大悟:“那个”不是别的,乃“红包”也。于是凑足人民币装入“红包”“伺候”上去,果然奏效,伤者很快就被安排上手术台。 红包保住了大腿,就是这黑色幽…  相似文献   

5.
生死营救     
下午给两位病人扎针总是找不到血管,被病人一骂更加郁闷。今天怎么啦?杨景暗自思忖:“不会出事吧?虽然这些年我赚了不少钱,在乡下盖了三层楼房,又在城里为儿子买了商品房,可这都是我和老婆没白天没黑夜赚的辛苦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杨景打开电灯。突然间手机铃声大作,杨景吓了一跳。接线,听筒里传出一个男人阴冷的声音:“你的小孩在我手里,准备60万赎人,你知道我们就是干这种活的,不要报警,否则就等着收尸。”“啪”的一声电话被挂断。接到报案,怀远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牛克志,分管刑侦副局长王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并迅速调集刑警大…  相似文献   

6.
推进脑死亡立法、规范供体市场、拓宽供体渠道,是中国规范器官移植行业面临的三道难题。“要花多少钱?”“你给20多万吧。”“太贵了吧?不能便宜点儿?”“价钱好说,有空见面聊聊。”“为啥要卖这个啊?”“等钱呗!”……这是一位记者在作隐性采访时与一位自称“捐肾者”之间的对话。它并非电影里的对白,而是发生在中国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樊潮  韩晓露 《观察与思考》2003,(12):150-152
<正> 有一部美国电影——“我看见了你在做什么”情节比较有趣,讲的是两个未成年人给陌生人打了个电话,“我看见了你在做的事,我知道你是谁。”虽然他们并没有看见陌生人所做的事,也不认识电话那头的陌生人。然而他们恶作剧式  相似文献   

8.
幽默小品     
挖洞一个罪犯的妻子要求狱吏能给她丈夫一份稍微轻松些的工作。她解释道:“他抱怨说他近来一直觉得很劳累。”“但是,他白天什么活也没干啊。”狱吏回答道。“这我不知道,他对我说他连续几个晚上都在掘一个墙洞呢。”风湿病人病人:“你还记得吗?8年前你曾给我看过风湿病,你当时要我避免潮湿。”医生:“是啊,现在你要看什么?”病人:“我想知道,眼下我是否可以洗个澡?”(有硕)两栖动物A君,市政府某部门官员,奉命下到某县挂职锻炼,任副县长。晚上坐小车回来,同事羡慕其潇洒浪漫,戏称其为城乡两栖动物。A诉苦道:不下去领导不愿…  相似文献   

9.
女儿10岁了,有一天,她突然跑到我的面前来,和我聊起了“钱”这个话题——“爸爸,妈妈说钱并不是什么都能买到的,对吗?”“这句话其实并不是非常正确,你觉得有些东西无法买到,是因为没有人卖这个东西,没有人卖,自然也就谈不上买。例如你想买一个太阳,可是因为没有人卖太阳啊,你又怎么能买到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医院不论规模大小,几乎均会发生医患事件,患者家属动辄几十人在医院打横幅闹事,不但敲诈、辱骂、0殴打医务人员;甚至围攻医院,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医生们人心惶惶、个个自危。这个社会似乎进入了“医患大战”的乱象。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时下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然而,你相信吗?在河南郑州,有位98岁的老医生始终未离开工作岗位,坚持“多活一天,就干一天”的信念,每天去门诊上班.老人行医70年没收过红包、没被病人“医闹”过。她说:以人心换人心,自己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诊室会有危险。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1,(1)
正@小康杂志社:【"出勤要多少钱,我写个欠条给你"80岁#独居老人获救后要给消防队员写欠条#】5日,浙江湖州。安吉县一名80岁独居老人摔倒被困且被反锁家中,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翻窗救出老人。获救后,老人对救援人员说:"你出勤要多少钱,我写个欠条给你。"消防队员:"不用的,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自豪,也许是四大发明的出现;也许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也许是毛发再生精的问世……多少次猜测,多少次疑问都没有使我得到圆满的答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一次,在德黑兰举行国际自由式摔跤赛,伊朗运动员获胜。1.2万名狂热的伊朗观众立即把白花花的硬币朝运动员扔去,下起一阵罕见的“钱雨”。不少外国运动员连忙弯腰拣钱,有的干脆脱下运动衣裤做成口袋,往里装钱。在场的中国运动员却端坐不动,没人去拾一枚  相似文献   

13.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的一天,哲人独自到某一深山里考察,看到两个石匠正在挥汗如雨地敲打着石头,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脸上布满了石粉和灰尘。哲人问石匠甲:“你喜欢这项工作吗?你这样辛勤地敲打石头难道不觉得劳累吗?”那个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是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件雕塑,有时不知要磨坏多少根铁锥。”说着,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掌给哲人看,“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我恨不得现在就放弃这份工作。”哲人同情地望了望他。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与保障》2010,(5):5-5
小保:2009年经亲友介绍,我从农村老家来到了市里的一机关,贪黑起早干了1年多,369天的勤杂,钱没拿多少,现在合同到期了,我准备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挣钱多的活。听说干满一年,有带薪年休假的说法,单位没和我说过,我也没休过。人在时不好意思提,现在走人了,我想说这个事,要这个钱。我每月的工资是九百五十元整,不含加班费啥的。请问:这笔钱我能得到多少?  相似文献   

15.
《就业与保障》2008,(8):5-5
小保: 我是一个农民工,在城里啥活都干过。洗碗、清洁、搬运、装卸、看门、送货。干活时间有长有短,用人单位用你就用,不用你说一声“你明天不要来了”,就算拉倒了。这样下去,干一辈子也没个工龄。用人单位在解雇我们时,是不是应该给我们出个证明啥的,他不给出咋办?  相似文献   

16.
“授人以渔”给员工再多的钱,总有一天他们会花完的,所以领导者必须教会他们怎么赚钱。领导者要告诉员工:“你赚到的钱并不是我给你的鱼,而是你自己学会了‘渔’以后的结果。”换句话说,员工在公司获得的工资福利,并不是老板给予的施舍和怜悯,而是员工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挣来的。至于员工能赚到多少钱,能取得多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18年前,当医生在我的坚决要求下,坦率地告诉我这辈子怕是连坐轮椅的资格也没有了的时候,我便体会到什么叫绝望! 一天,一位护士玩笑地问我:“你打算活几辈子?”我脱口而出:“最好明天就死了。”她却笑着说:“明天就死,今天可就是你的最后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2,(4):109-109
与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的做法不同,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  相似文献   

19.
过年,休假     
年前到某公安分局,一女警欣喜万分地说:“今年我们开始搞休假制度了!”我颇吃惊:“不是早就开始了吗,各地都是。”她说:“我们不行啊,活谁干啊?”我又问:“是强制休假吧?”她还是那句话:“那活谁干啊?”那认真劲,分明觉得休假事小,“活”事大;能休上假,像是一种奢侈。活不干肯定不行,但活也分大小,事也分轻重缓急,需要立马办的事,必须立马办,哪怕是加班加点、牺牲休假,但有的事可以大家轮着干、分着工干,有的事可以缓一缓再干——总之是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让“干活”与“休假”两不误的——要不,她怎么能享受到休假呢。到公安分局,是参加一…  相似文献   

20.
幽默六则     
《劳动保障世界》2009,(7):63-63
哭了 我7岁的儿子汤姆正要和我一起去看电影,这是他第一次去看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催人泪下,因此,我告诉他这部电影非常悲伤。但他并没有被吓倒。当我们回来的时候,我问他有没有哭。“哭了。”他说道。“在哪一部分?”我问。“你不愿意给我买爆米花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