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众对城管执法最大的意见,集中表现在形象不佳、态度蛮横、执法不规范等方面,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树立追求效率、效益的思想,树立保持最大的整合效能的效能理念,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营造和谐的城管执法环境,持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取得最佳的综合执法效能。  相似文献   

2.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强公安文明执法建设意义深远。目前制约公安文明执法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执法观念落后,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加强公安文明执法建设必须转变执法观念,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执法监督,落实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3.
追求执法行为“零缺陷”,为有价值的举报线索开辟“绿色通道”,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系列举措,是本市检察机关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提升执法形象。确保公正执法提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深州市交警大队在队长马保平带领下,紧紧围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这个中心环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广大民警端正作态度,摆正自身位置,认真梳理查摆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六种意识”,进一步规范民警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王伟 《公安研究》2009,(3):42-46
公安机关执法软实力的建设是提高执法素质、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的必要前提,是增强公安软实力的关键,更是衡量基础业务工作、检验基层基础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关系“三基”工程的根基。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软实力应加强公安法制基础建设,切实提高执法素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提高执法亲和力;“阳光作业”,因势利导,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李晓燕 《人权》2012,(5):52-53
“没收”、“取缔”、“处罚”……这些冷冰冰的字眼以往常常与工商执法联系在一起。如今,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强硬”执法形象正在改变。通过变处罚为整改、变强制为提示、变监管为服务,姜堰工商部门力推“柔性”执法规范经营者行为,保证执法工作良性运转,被人们称为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7.
崔亚东 《公安研究》2009,(8):10-13,48
贵州瓮安“6·28”事件暴露出当地公安机关规范执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执法行为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执法作风较差,方法简单粗暴;执法犯法,激化矛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应做好六个方面工作:提高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感情执法;提高民警法律素质,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更新执法理念,宽严相济,减少社会对抗;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民警执法办案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夏平  徐丽萍  杨宗福 《公民导刊》2006,(7):60-60,F0003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采取“五强化、五措施、三围绕、六重点”抓好“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干警的岗位技能显著提高,执法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推进了检察工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机械性执法”是“执法不当”行为研究的细分领域,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制度建设角度解决“机械性执法”问题需要明确“机械性执法”行为的涵盖范畴、判定标准,找准“机械性执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组织管理角度最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是组织支持和监督双管齐下,增设专门针对“机械性执法”的模块,将“机械性执法”行为的监管纳入到日常执法监督、预警、调查、整改、培训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苗宏伟 《天津人大》2010,(11):30-31
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天津市公安局武清分局紧紧抓住公安执法工作的六个“构成元素”,大力实施“2431”工程,即注重“两项建设”、建立“四项机制”、强化“三重监督”、完善“一个考评”,实现了执法工作的标准化、执法过程的程序化,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执法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正>规范执法是我国法治公安建设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手段,只有规范执法才能切实提高执法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长期以来,“鸣枪警告”在我国警察执法实践中被高频次使用,但执法效果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于这种警告手段实施后能否有效制止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于是否会伤及其他民众。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佩戴使用枪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黄薇 《当代广西》2006,(2):56-57
执法行为是否规范和公正,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为此,从2005年5月开始,一场声势浩大、为期3年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在全区政法系统全面铺开。半年实践证明,这项活动深得人心,成效初显。本刊记者跟随自治区新闻采访团驱车千里,走访近十个政法单位,实地见证了这次专项整改活动给我区法治建设带来的惊人变化。  相似文献   

13.
警察的职业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职业风险高于其他职业和行业,而且具有不可避免性.[1]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不仅影响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阻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进程,导致公众对警察执法的不信任和不支持,以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阻挠执法、消极抵制、袭警等严重威胁警察执法安全的行为,使得警察在执法活动中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唯有从加强执法规范的角度出发,以健全法律法规、强调规范执法,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提高警察自身防范能力和完善武器装备配备为切入点,提高警察执法安全防控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确保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胁.  相似文献   

14.
陕西“芹菜案”中“小过重罚”所凸显的行政决定在法律适用上具有合法性却不被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认可的问题,其根源主要不在于执法层面所谓的“机械执法”,而在于立法层面的行政法律规范与情理之背离甚至冲突。情理源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情理法观念,在当下中国行政法治建设中仍具有促进实质正义的重要价值。应在制定和修改行政法律规范时全面充分考量和吸纳情理因素,通过法与情理的交融来提升行政法律规范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警察执法心理支配着执法行为,执法行为是警察执法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活动中执法准备、执法中行为、语言、情绪与空间利用及执法认知,揭示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活动中的心理及其成因,为今后警察在非对抗性执法中的规范执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执法活动是公安工作最基本的内容,而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核心,是确保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林墨 《公民导刊》2009,(3):27-27
规范执法行为,一直是各级人大代表关注的内容,不管是在人代会召开期间,还是在闭会期间,代表们就此提出的建议、意见从来就没中断过。通过各级人大代表的努力,现在,“跷起二郎腿,叼起一支烟”这种老爷式的执法行为行不通了。自2009年1月1日起,《重庆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试行)》施行。  相似文献   

18.
马玉富 《山西政报》2006,(23):40-40
近年来,路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随着路政执法机构的日益健全,路政执法队伍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存路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9.
执法规范化建设应以执法主体建设为根本,围绕端正执法思想、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推进执法信息化等环节,严格规范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作为一名法制民警,我想结合这几年工作经历,以江西省执法规范化建设为视角,从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两个方面入手,谈一些自己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执法环境的复杂性和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决定了公安机关执法活动在客观上存在着风险。如何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是当下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对降低执法风险至关重要。目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执法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公安机关可通过对各种执法风险预警项目分析、整合、运用,对公安局各单位的执法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最终把执法风险控制到最小,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