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政府与NGO之间的关系角度,介绍了NGO在日本的发展历程,通过"绿色和平组织"对福岛核辐射地区的调查,总结NGO对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NGO与日本公民社会的现状,联系NGO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提出在资金、政策以及沟通渠道等方面促进我国NGO发展的具体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日关系能借鉴法德在欧洲和解的智慧、创造出东亚地区中日和平与合作的奇迹。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和平友好与法德和解在亚欧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两者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中日走出历史问题争论和民间对立情绪困境的出路在于中日政治家们是否有智慧搭建两国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的目标与框架。中日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事业,推动地区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并深化两国关系的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区合作的进退和成败。东亚大国为保持地区稳定与繁荣都希望进行合作。由于美对东亚的影响和其政策目标与其他大国的利益不尽一致,使东亚合作的进程复杂化。中日合作是实现东亚合作的保证,但需要切实建立互信、互利的关系。俄目前对东亚合作的影响还是在安全和战略方面。东盟仍然希望保持地区合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环境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月革命以来,俄罗斯环境政策分为形成、发展、改革、修补四个阶段,至今环境政策处于由计划体制下的环境管理向市场体制下的环境治理迈进的过程中。期间,环境行政体制调整出现反复,政府与环境NGO关系由对抗、紧张向合作、缓和方向发展,环境政策统合能力不断增强,环境政策内容与时俱进,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明确,节能政策措施具体,生态文明取得进步。虽然还存在环境政策决定过程透明度低、环境政策出台后的可操作性差等弊端,总体上,汇聚着向市场化环境治理靠拢的各种结构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经济联系密切,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这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结果,但主流是合作。中日关系前景有三: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信任不足;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互信增加;经济关系萎缩,安全形势对立。近期将保持现状。中国对日目标是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安全互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美、拉三边关系互动与中国的拉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拉三边关系的互动经历了"冷战"前、"冷战"后、21世纪初三个阶段。这种关系具有不对称性、不成熟性、复杂性、潜力大及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等特点。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应增强中美双方的共识与合作;中国应针对不同的拉美国家制定不同的政策;应建立机制性的多边合作机构和组织。面对金融危机,中、美、拉三方应合作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7.
地中海联盟的由来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中海联盟建立在"巴塞罗那进程"的基础上,也是欧盟与南地中海国家关系不断发展的一种延续.地中海联盟试图通过深化欧盟与地中海地区国家在政治、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安全、加强能源合作、控制非法移民、打击恐怖主义,以及推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地中海联盟不仅反映出欧盟在维护欧洲安全、移民、能源和巩固势力范围等方面的战略考量,也体现出地中海南岸国家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愿望.尽管建立地中海联盟的意愿是良好的,但由于欧盟和地中海国家在政治意愿与客观需求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实现预定目标仍面临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双边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睦邻与互信的伙伴,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30年对话与合作,最为宝贵的经验是把对话作为共识的价值观、把相互尊重作为共识的文化、把开展合作作为共识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与东盟一直坚守对话与合作的大方向不动摇。中国与东盟的未来关系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目标,需要新思维、新方略、新智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东盟地区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中心,中国与东盟需要协力把握双边关系稳定,稳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根基,为地区与世界的稳定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以来,俄罗斯环境政策分为形成、发展、改革、修补四个阶段,至今环境政策处于由计划体制下的环境管理向市场体制下的环境治理迈进的过程中。期间,环境行政体制调整出现反复,政府与环境NGO关系由对抗、紧张向合作、缓和方向发展,环境政策统合能力不断增强,环境政策内容与时俱进,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明确,节能政策措施具体,生态文明取得进步。虽然还存在环境政策决定过程透明度低、环境政策出台后的可操作性差等弊端,总体上,汇聚着向市场化环境治理靠拢的各种结构性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印俄两国在互利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研发的新型海军合作关系,合作深度和广度大幅提升。印俄海军合作的目标中有一定的针对中国的因素。近年来其合作面,恪着印度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海军合作的压力,但俄罗斯对印度海军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1.
跨境水资源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开展各项合作的重点建设方面.自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建立以来,中国与湄公河5国在跨境水资源方面合作不断加强,6国基于合作框架下开展跨境水资源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环境保护,缓解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用水矛盾,加强域内国家安全合作,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关系进一步向好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合作秩序巩固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既是对中非双方过去50年友好关系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未来中非关系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此次会议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中非双方达成了将21世纪的中非关系定位为"长期稳定、平等友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这一新的关系定位,涉及到中非双方21世纪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广泛领域合作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它不仅将对中非关系的未来发展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类在21世纪建立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真正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国际关系新格局,也将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需要从中国在21世纪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来准确理解发展中非关系的意义,并为此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推动"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印度与美国增进战略合作与协调具有特殊的蕴意,建立外交-防务"2+2对话"机制是推进、落实这一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印美加强战略关系是双方的主动选择,深化战略合作是必然趋势;尽管各自的战略处境、利益需求决定了双方在认知、政策和行为上的差异,不会走向军事结盟,但印美将稳步实现战略关系的提升,其结果将改变"印太"地区的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同俄罗斯远东开展森工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张蕊 《东北亚论坛》2000,(2):66-68,76
俄罗斯自 1 999年一改过去把森林资源作为战略物资拒绝与中国合作的态度 ,而主动提出同中国开始合作 ,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俄罗斯市场的风险性较高 ,因此开展森工合作既要大胆探索 ,同时又要保持谨慎。目前条件下宜选择的方略为 :在战略上以建立关系开拓市场为目标 ,立足长远 ;在战术上采取分散式、渐进式发展的路子 ;在合作方式上宜考虑建立合资企业或者开展劳务合作 ;在运营方式上应尝试小规模投资、小范围操作。  相似文献   

15.
战略伙伴关系是冷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国家问关系。中国和巴西具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意愿及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潜力。1993年中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两国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重大进展,在经济、科技和国际事务等领域的合作尤其令人瞩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一系列合作的先例。由于两国的具体利益和对战略伙伴关系的期许存在差异,双方的合作也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然而,只要两国的整体优先目标保持一致,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就会继续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并于2012年被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任何一国所希望创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形成都有赖于现实三重国际新秩序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追求.体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上,中国要从全球、地区、国家三个利益层面构建自身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全球利益层面,突出并适应安全与合作这一主题,寻求国际格局中有利于合作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倡导建立多元文明平等、共处、合作、发展的全球秩序;在区域利益层面,着眼于地区利益关系的协调,达成地区内多个大国共同崛起的相互认同,尝试构建由地区潜力型大国或地区组织自愿推动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相互依赖机制;在国家主权关系层面,重点警惕"新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对民族性的侵蚀,重视维护国际利益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丰富和创新以国家主权利益为支点的爱国主义,确立维护和平、保障安全、有利发展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中亚地区作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重要的一极,其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获得中印两国的重视。为了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中印加强了针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印度以加快战略北上,通过发展与中亚周边国家关系和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等策略逐步建立起围绕中亚地区的"半月形布局";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以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为重点,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中亚地区为节点的"线性布局"。未来,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分配上,同时,维护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将成为两国开展合作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袁征 《和平与发展》2015,(2):27-39,116,117
由于缺乏互信、霸权心态和文化差异,美国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霸权战略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是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美国维护霸权与新兴大国中国快速上升之间的矛盾;中美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主张的差异;美国追求绝对安全与中国维护日益扩展的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未来中美不同发展模式的竞争会进一步凸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实际上有低、中、高三种不同的目标诉求。尽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保持战略耐心,加强合作,管控分歧,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中美之间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进而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还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局面。文章鉴于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已经触及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的问题,即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中印区域经济合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地缘政治关系下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来化解地缘政治障碍,保障中(云南)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运行,是急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化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其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阐释,构建了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关系迅速发展并愈发呈现一种新趋势:中拉合作正超越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拓展至人文交流、经验分享和文明互鉴等更深更高层次。这种趋势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源于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源于相互理解的缺乏日益阻碍中拉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2018年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和2021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的发布,为新时期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质升级、稳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行动指南。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来看,中拉合作关系要保持稳定和可持续性,亟待构建一种以中拉命运共同体为思想引领、以实现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知识分享和发展互鉴为手段、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的新型交流合作关系。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观形成的基础上,分析推进中拉发展互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释中拉发展互鉴的目标、内容和路径,并就如何通过发展互鉴构建新型交流合作关系提出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