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隐藏信息测试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已经在美国司法界被广泛使用,但其测试结论能否在刑事案件审判中作为证据使用仍然存在争论。使用Daubert标准对隐藏信息测试法进行检验,发现虽然隐藏信息测试法有可以达到Daubert标准的潜力,但作为法庭上的证据还为时过早,主要原因是隐藏信息测试法的实验大多数为实验室实验而并非实际案件。而在实际案件中,是否存在足够多的关键信息和保证关键信息不被泄露才是隐藏信息测试法能否测试准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基本原理犯罪心理测试的题目主要由两大类构成——准绳测试题目和隐蔽信息测试题目,以CQT(准绳测试法)和GKT(犯罪情节测试法)为各自代表。美国的心理测试人员主要采用CQT,中国和日本更多地使用GKT。  相似文献   

3.
多道仪测试中的证据探索类测试,在国外常借助地图予以实施,这被称为地图测试法。本文使用三维街景地图替代传统的平面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一起重大杀人焚尸扬灰案测试中,为了寻找3年前被抛洒的死者骨灰,作者利用三维街景地图,既改进完善了传统地图测试法,又将街景地图测试的形式推广至情节测试。结果显示,较之图片测试法和视频测试法,三维街景地图测试对被测人更生动形象,刺激效果更好,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使用测谎仪检测谎言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迄今为止,科研工作者和司法实践者已研发出了多种测试方法,可以归为三类,即控制问题测试法(CQT)、隐藏信息测试法(CIT)和区分谎言测试法(Do D)。然而,谎言测试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十多年来,脑成像特别是功能性磁共振(f MRI)测谎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期望通过开发f MRI检测来克服传统测谎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对实证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f MRI测谎研究提高了谎言的理论水平,但出于实践应用的考量,目前f MRI的研究仍未有效地解决传统测谎方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理测试技术是对个体就案(事)件相关心理信息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即能检测个体生理指标状况的仪器设备用于或其结果被用于对个体(被测人)就特定事件或特定目的进行的相关心里信息探查、推断的行为。现代心理测试技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并以此构建测试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在刑事犯罪调查中,是其他检验技术的补充,从而拓展了刑事技术的专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我国检察机关从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使用计算机,近年来又开始启用局域网络,给检察机关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检察工作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安全,防止失泄密。检察系统计算机数据损坏和失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算机操作人员徇私枉法,受亲友委托,通过计算机查询有关案情,并向有关人员泄露案情;二是由于对计算机管理不善,没有专职管理人员,造成使用不当丢失数据而失泄密;三是通过交换使用软盘或上网实现信息共享时,由于没有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黑客访问或病毒入侵,造成…  相似文献   

7.
付翠 《政法学刊》2006,23(4):125-128
心理测试(俗称测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被测人记忆中是否存在有关测试主题的心理信息,而心理信息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注意,所以说注意是心理信息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心理测试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基础,因此对注意心理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测试题目的编制和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李文冠 《法制与社会》2014,(15):135-136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心理测试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犯罪心理痕迹运用于侦查活动中,丰富了犯罪信息来源,对案情的分析和侦查,寻找串并案件,锁定其他犯罪嫌疑人,深挖其余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工作者以及一线干警应当充分认识其科学性,并对当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工作中正确对待、科学运用,有效促进刑事侦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P300有波形恒定和潜伏期恒定两个特性,可以通过叠加将P300从EEG中提取出来。P300心理测试利用认知过程中的P300指标的变化探测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神经电变化,成为一个"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是对传统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补充。在测试实践中要遵循心理测试基本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对测试刺激要精心准备,测试前要进行测试指导,软硬件操作要规范,测试结果分析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0.
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说明心理信息概念对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的指导作用。方法综合分析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功能演变,用信息论的科学原理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诠释,详细论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心理信息探查功能,对心理信息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测试时机提前、测试前对被测人进行生理状态和心理信息受干扰情况评估、案件测试条件选择、测试题目编制、测前谈话控制、测试目的分析和测试技术综合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结果每一部分论述里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件办理实践,充分说明了心理信息新理论对心理测试技术实践的科学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11.
贾治辉  薛楠 《证据科学》2017,(6):755-768
在我国,鉴定人有法律规定的了解案情的权利,这也是一项备受争议的权利.一方面案情可以帮助鉴定人更好地做出判断;另一方面,案情可能会使鉴定人产生认知偏差.同时,在审判中心主义诉讼模式下,对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鉴定人的中立性要求提升.鉴定人了解案情是否对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鉴定人的中立性的造成影响?通过对专门问题与鉴定的分析来认识鉴定活动与诉讼的关系,把握鉴定人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14个住宅小区3000多名业主的相关个人隐私信息,在经过6次层层转卖后,竟赫然出现在了个别知名网站上。个人隐私信息怎么会在知名网站上“被公示”呢?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在网络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背后不仅有着非法网络公关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胡兴军 《刑警与科技》2008,(19):134-140
1 什么是信息隐藏 信息隐藏(Information Hiding):主要研究如何将某一机密信息秘密(Secret Message)隐藏于另一公开的信息(载体、宿主)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机密信息。第三方则难以从公开信息中判断机密信息是否存在,难以截获机密信息,从而能保证机密信息的安全。信息隐藏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计算机、通讯、保密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测试中的图像提示法,较之语言提示法具有许多优越性,应当成为另外一种主要提示法。心理测试技术运用的认知心理学原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上看,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主要利用的是被测试者在案件发生的同时也正进行着对有关案件种种细节的认知活动的原理。也就是说,作案人在犯罪的同时,种种犯罪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1996年9月购进了一台SPS—2000型测谎仪。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模拟试验,测试人民员已基本掌握了出题、评图方法,并开始对一些案件的当事人进行尝试性的测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仅一年多的时间内,芜湖市公安局测试员共测试案件有关人员17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2名。通过测试,确定有犯罪嫌疑的4人,排除为非犯罪嫌疑的9人,不能确定的4人。另外,我们还协助铜陵市公安局对两名嫌疑人进行了测试,均予以认定,协助破获了两起大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心理测试技术已日趋成熟。测试程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了六个步骤。 1.收集资料,制定测试计划和出题方案。主要是了解案情,收集案件有关资料,明确本次测试的目标;同时了解被测人的心理、生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编制  相似文献   

16.
测试主题是心理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呈现给被测人的相关心理刺激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能否找出案件的测试主题,编制出恰当的测试题目是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在确定测试主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感知性、系统性等原则,并在全面掌握、分析案件相关信息和被测人的"污染"与"漂白"的基础上确定测试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电子病历共享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患者个人信息比起一般个人信息更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和高价值性,正是因为如此,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往往会造成患者信息泄露、被恶意利用等现象,对患者的人格利益造成一定的侵害。通过对电子病历共享中个人信息保护进行理论基础分析,针对电子病历共享下的原则以及参与主体应承担的义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刑事技术》2013,(6):50-51
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它是一项"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测试技术,心理测试仪器会客观的记录下被测试对象的生理参数,但个体的生理参数在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被测人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服用抑制性药物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在心理测试时,  相似文献   

19.
杨柳 《法律与生活》2014,(19):32-34
正富商遭人绑架,警方展开侦查,结果令人瞠目:被绑架的富商竟然是在逃的通缉犯。惊天逆转的案情背后,隐藏着绑架者的无奈、农民工的心酸、被绑者的不轨……绑架2013年11月18日凌晨4点,有着"中华第一街"美誉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突然,一名中年女子神情  相似文献   

20.
基于眼动追踪测量认知负荷变化的犯罪心理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可用于认知犯罪心理测试的眼动指标及测试方法。方法对被测人进行视觉、听觉双通路-双任务模拟案件犯罪心理测试,要求被测人对相同问题分别进行诚实回答和欺骗回答,对不同眼动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注视点离靶、眼跳次数、眨眼间隔随认知负荷(实施欺骗时)增加而增大,并未发现瞳孔变化与答题策略间存在特定关系。结论注视点、离靶距离等眼动指标能有效分析认知负荷变化且应用于认知犯罪心理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