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提出对“民族文化自觉与向心力”的研讨议题好得很。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解决好了,民族的向心力就会增强,民族的向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大。这符合本会的宗旨。今天,文化自觉这个问题,值得反思。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主心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精神传播世界各地区,许多华族、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都很自觉、自信、自强。尤其是新加坡的龙的传人,表现得尤其出色。台湾、香港也不错,合为“亚洲四小龙”的“三小龙”。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中华民族向心力研究》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孔庆榕主编、陈载舸副主编,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科研人员参与撰写。本书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委托研究项目,也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理论专著。民族向心力系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向心力体现为作为分支的各个民族及其成员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自觉的认同上。透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及其发展新态势,从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历史格局的深远影响,民族制度政策保障与现实局面的不如人意,民族经济共同发展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态势,民族文化承认强化与文化冲突的现实呈现,民族冲突隐患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消极影响等五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向心力总体上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对着现实的挑战以及可能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各成员结成统一整体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民族向心力和社会整合力。民族心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汉民族先进文化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认同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和共同主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尺度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中国国家统一、发展中国制度文化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和谐文化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能促进中华民族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中华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也是助推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升华为伟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影响中华民族向心力增强的因素有国家实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国家的文化感召力等。国家实力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形成与增强的基础,党的执政理念与干部作风的感召力是影响中华民族向心力形成的关键,国家的文化感召力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形成与增强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纽带”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主题,揭示了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把握“文化纽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增强在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创制。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使"一国两制"成为未来中国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模式,日益成为两岸人民的最大共识。这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以及后续具体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一国两制"的深入贯彻遇到一些难题和阻力,影响到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进一步增强。要实现中华民族自身的强大,只有提高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增进社会和谐,打造美丽生态环境,提升国人文化素养,才能赢得台港澳地区的民心,才能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中国国家的自觉认同、真心认同、骄傲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领域中,民族整体对民族个体的吸引力和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是有待深化的研究课题。其中,有必要进一步透视民族整体的吸引力与民族国家的吸引力,认知二者之间的正向关联,进而追寻中华民族吸引力与向心力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2月26—27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在广州举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召开了"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省和省外特邀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围绕着"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广泛、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奠定了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向心力的坚实基础。但是,要达成这样一种政治上高度认同的向心力,我们仍面对着艰巨、复杂和繁重的任务。实践证明,增强各民族成员一种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各成员强大向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与核心,是国际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软实力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与动力,我们须予以切实保护、大力弘扬、锐意创新。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不可能在民族内部自发产生和形成,也不是由民族外部简单移植而来,而是民族共同体自觉、长期培育的结果.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对主体的建设和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才能在此基础上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有着巨大的亲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统战以文会友,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当前,广西统一战线应挖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以传播为抓手,以“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组织为依托,以民主党派、宗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社会阶层人士为重点,以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使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感召力,成为凝聚社会的根本力量,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中国传统所形成的对塑造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理想和追求发挥重大作用的文化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并实现相应的现代价值转换,令其在中国悠长而剧烈的历史裂变后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18.
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都集中到一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凝聚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文化之间共同发展之路。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客观地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重塑本民族文化,以期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新时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必须营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根本目标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