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强新时期检察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检察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证,是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法律监督水平、树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治国的工具,法治是理政的手段。法律脱离人民至上之缰的牵引,则似野马之狂奔;法治离开人文精神的规范,则会忌惮之全无。立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文本,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恪守不渝,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立法架构、执法部署、司法安排和守法布局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人们在法治建设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按照中央的文件精神,绷紧人民至上、以人为本这根弦。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将更有益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一重要论断,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作出明确阐释,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尊严和权威的维护,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理政之道的经验总结,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一、充分运用宪法治国理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制定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  相似文献   

4.
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优勇 《桂海论丛》2005,21(1):11-13
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下大力气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根本转变.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必须依法进入政权组织;党必须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党要学会运用宪法和法律进行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5.
<正>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对我们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6.
依法执政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改革和完善地方党委的领导方式是实现依法执政的重要举措。在研究地方党委领导方式法治化问题时,我们必需科学界定地方党委领导方式法治化的内涵,确立地方党委领导方式法治化的价值目标、基本原则与制度供给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7.
法治博览     
正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指引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林研究员在《红旗文摘》2016年第9期刊文《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指引》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治国方略论。二是人民主体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规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我国法治的民主性和人民性,体现了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宪法权威论。该理论主张,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四是良  相似文献   

8.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与中国共产党政策相融合的当代法政治学形态,强调的是政法统一和法政结合,避免单纯的法治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9.
第一,人大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机关。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实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大参与国家的治理。国家治理的好坏,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人大的事情。现代的国家治理跟古代国家治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个民意代表机关参与,古代是没有的,古代就是政府治理国家。现在的国家治理,是分享的制度,由人民和政府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党的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是以党的自身建设为出发点,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构成,则成为理顺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的关键环节。政党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其内容表现为党的系统化建设进程,核心是推进党的文化建设,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要素支撑,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在政党文化语境中,党的制度规范是政党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党内民主推动实现人民民主是政党文化的价值取向,党的利益表达是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评判。这三大要素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刘吉 《重庆行政》2008,(5):68-6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作出了"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明确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干警所应  相似文献   

12.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4,(31):10-14
2014年10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17年前,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依法治国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又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概念。十八大明确提出法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此,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国理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人大论坛》2008,(11):49-49
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辖12个县(市)法院。现有干警797人。全州两级法院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审判工作的职能作用,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宣言,展现了一名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青春和活力,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成功,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够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不断奋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刻阐释了人民立场的奋斗目标、根本依据和最终走向,形成了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穆耕林 《群众》2022,(11):55-5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传承红色基因破题起势,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积厚成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大》2024,(4):16-19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宪依法履职的第一年。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署名文章,为推进新时代宪法制度建设和加强宪法实施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2月,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提出,是治国理政所必需。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含执政价值取向与治国理政旨归的统一,共同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为此,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一方面,党治国理政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环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使依法治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进行,达到由“人治”全面走向“法治”的目标,笔者以为,首先需解决好几个前提性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加强党的领导与树立法律至上思想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充分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把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党的主张和政策通过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不仅要教育广大党员带头模范遵守法律,还应当积极主动地、自觉把党的活动置于国家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表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地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至上”的相互关系上,尤其是围绕“三个至上”“谁至上”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场讨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认为“三个至上”存在逻辑上的谬误,另一种倾向则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