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产业园区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亮点。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成为拉动云南地方经济、拓展城市空间、承载体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历史因素和开发模式的制约,云南部分产业园区在基本成型后往往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产城分离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脱节、职住失衡、综合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避免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近年来,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曲靖经开区")高举改革创新旗帜,立足于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的大背景,立足于"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园林化"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营"的目标要求,开发建设了4个工业综合体。通过打造工业综合体,实现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变,探索出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组成调研组,赴曲靖经开区开展了"产城融合"课题调研学习活动。通过走访学习和认真梳理,现把曲靖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宝贵经验介绍给社会各界,以供交流、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娟 《群众》2020,(4):48-49
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2016年9月,盐城市盐都区以盐城高新区为主阵地,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苏北唯一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近年来,按照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生产与生活空间整合、历史与现代高度契合的要求,重点探索开放式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产与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逐渐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从外延式增长向调整结构、精细化发展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而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低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传统的土地、财税优惠政策效应弱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产业转型与园区整体转型的两难选择。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产城融合的视角下,一方面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另一方面也亟需在产业层面上推动开发区内的产业链条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有机对接结合,有助于破解追求产业转型或园区城市功能单边效应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空间失范、结构失衡和时序失调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公共服务供给空间、供给结构和供给阶段上作出合理的配置,以实现产城融合中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钟涛 《重庆行政》2016,(4):77-79
“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身处“城市发展新区”重要区域,提出了“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宏伟目标.涪陵新城区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人口集结热土,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探索着各地新城建设中普遍遇到的“新城产业空心化”破解之策,避免了空城、鬼城再现.  相似文献   

6.
易雪琴 《长白学刊》2022,(4):112-120
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区域一体化的主要空间形态,围绕都市圈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的产业新城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新城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运营以及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发展模式对如何更好地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作出了有益的理论回应。当前,产业新城仍面临产城融合、新旧产业接续、新老城区共建、反磁力机能构建、体制机制供给等方面的制约与困境,有必要紧扣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强化城市功能和创新体制机制,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反磁力机制构建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从而推动都市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吉林政报》2013,(16):2+41-42
<正>长春市南关区围绕"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确、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第一要务,全力加快南部新城项目建设。目前已规划实施16个档次高、功能全、功能新,集办公、餐饮、商业、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成效显著,并将极大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大力推动南关区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快速高质转型。作为主流模式的南部部都市经济开发区成为长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新的行政中心、商业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吴年怡 《今日海南》2016,(11):I0008-I0008
走进老城经济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生态智慧新城……一个个闪亮的品牌,成为铭刻在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路上的不朽印记。当前,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和攻坚期的老城经济开发区,正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着力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努力创造园区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1,(8)
正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以村改推动产业脱胎换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生态、颜值、功能、产业等方面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脚踏实地走出一条人城产文融合发展新路径。桂城街道是佛山南海中心城区,位于广佛都市圈中心区域。2020年,桂城牢抓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执政惠民不放松,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按照"双核、三带、四团、三圈"的空间构架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邝雨  肖立新 《桂海论丛》2018,(4):96-100
以空间、功能、产业推进和实现产城融合,是当前产城融合的几种主要模式。但是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有所欠缺,如有规划却发展不协调,注重功能却忽视生产链,以产兴城却产业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滞了产城的进一步交融发展,更无法使产城达到一体化发展。要更好地实现产城交融式发展,必须以空间、功能、产业"三统筹"推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封晓春 《群众》2023,(7):16-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宜兴瞄准“强富美高”总蓝图,紧扣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扩大开放之路。以科产城人融合奠定扩大开放的基础,坚持科创引领、产城互动,总投资超500亿元的陶都科技新城规划建设,招引科技项目、新增创新平台屡创新高,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海南》2023,(1):10-12
<正>省委书记沈晓明调研海口江东新区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产城融合,锐意改革创新,谋划推动一批先导性标志性项目,高水平开发建设江东新区,努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标杆园区。2022年,海口江东新区紧扣“海南自由贸易港集中展示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定位,园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交出精彩答卷。  相似文献   

14.
钟涛 《重庆行政》2016,(2):77-79
正"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身处"城市发展新区"重要区域,提出了"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宏伟目标。涪陵新城区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人口集结热土,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7)
正十几年来,创新发展、智慧生态、宜居宜业的固安产业新城崛起在京南永定河畔。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主导方向,这将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全新发展理念,让固安成为与众不同的产业新城精心设计的运动公园、自行车慢跑系统、满目翠绿的树阵、碧波荡漾的河湖;五星级的福朋喜来登酒店、国内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转型背景下提出的产城融合新战略,它要求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城融合也呈现了"四化"新趋势,即网络化、服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未来应进一步顺应这四大趋势特征,全面推进我国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资源、要素驱动的一次城市化向以创新、人才驱动的二次城市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二次城市化是以人为核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城市化,体现了人口流动由中心集聚向多点扩散转型、空间格局由小城镇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转型、城市功能由产城分离向产城人融合转型等多维度进阶的特征。在实现二次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创新引领、产城人融合、区域协同、绿色发展、文化交融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破题发力,推动城市化发展路径由“量”向“质”切换,更好发挥城市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汪毅  闫岩 《群众》2021,(5):35-3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城市化战略,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的问题,并成为完善城镇群结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正>东部新城地处宁波未来城市构架的几何中心,与以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一起构成"一城二心"的总体空间格局,是宁波市城市向东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也是宁波未来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西起世纪大道,东至东外环,南起铁路,北至通途路。核心区面积为8.45平方公里.总面积15.85平方公里。2014年,东部新城开发建设进入第十个年头,随着行政、经济、文化三大功能在东部新城首度同时发力,城市"第二核"强劲起跳。十年来.东部新城始终坚持"中国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河南政报》2013,(3):2+41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产业集聚平台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