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洪利 《新长征》2012,(9):56-56
生态建设就是要遵循生态学规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生态经济之路。随着我省生态省建设进入第二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松原属于后发地区的资源型经济,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伊犁是实现伊犁河谷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社会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承的,生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年初伊犁州党委工作会议结合我州实际,审时度势提出的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构建伊犁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伊犁自然环境在全疆名列前茅,但目前已面临着诸多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何在我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这是必须结合我州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认真研究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使团场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职工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制约团场经济发展的因素,只有着力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将改革成果转化为推动团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在更新思想观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和配套制度;三是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五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深化团场财务体制改革;七是实施人才强团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广大欠发达地区,其表面是经济贫困,而更深层次意义上往往是生态困窘。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过程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过程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伊犁河谷作为全疆乃至整个西北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对优越的地区,在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应立足长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战略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发西部,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一、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以往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曾不同程度地使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区为一时的经济利益,对草场、森林乱垦滥伐,对矿产资源乱开乱采,使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虽然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到赤峰市地区,也存在着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赤峰市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赤峰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对实现赤峰市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的美好巴州.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决定了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是祖国边疆稳定的可靠保证,是我国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对于维护乃至改善我国的自然资源基础意义重大。同时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表现为一是生态环境环境恶化严重,二是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三是生态文化观念淡薄。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一是认知科学规律,提高环境承载力;二是要改变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三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四是增强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化;五是提高人的素质,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燕 《求实》2004,(Z3)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作用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和前提。任何生产活动 ,无论是工业、农业或是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 ,其实都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 ,都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其他非自然资源不断增长的物质源泉。一切物质资料、财力资源归根到底都是由自然资源提供的 ,或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转化而来的。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它的增加与减少 ,直接影响着物质资料和财力资源的规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毛泽东人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理论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共党史及新中国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近年来一直极为关注、探究、争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科学内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新世界观"硬核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必须合理地解决以下三个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观、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研究中,瞿秋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他第一次系统地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辩证唯物论介绍到国内理论界,系统传播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次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瞿秋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哲学不足是历史造成的,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承先启后的杰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广泛流行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分的做法,这种二分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当前二分法已经发展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阶段。但这种结合是机械的、形式上的,是以割裂为前提的。二分法的哲学实质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二元论。它一方面是经验主义的唯物主义,一方面是历史唯心主义。同时,二分法在实践应用中导致了两个困境和三个危险推论。不破除哲学二元论就不可能破除方法论的二分,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破除实证和规范的对立,在经济研究中把二者真正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作为辩证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恰恰为弥合二元论造成的方法论的裂痕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经济学研究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摒弃实证规范二分法,建立科学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来被看作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是,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的结果”的逻辑结构与句法意义的分析和对马克思前后思想的比较研究上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句话的逻辑平台是认识论,出发点是唯物主义,表达的是马克思的反映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