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2023,(2):23-24
<正>2022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台海严峻复杂局势的影响,天津市积极统筹全市交流规划,努力运筹各方资源,攻坚克难、以变应变,创新开展贯穿全年的“你好天津——鎏津岁月行”对台交流主题活动。围绕学、游、食、乐、成五大板块,展现“津”彩、广发“津”声,让在津台胞更加了解天津、喜爱天津、融入天津,营造了“区区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诞生于天津,历经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三个阶段。“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大公报》悲壮地告别了津门父老,辗转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艰辛流徙,坚持抗战,由地方性报纸发展成全国性报纸。日本投降后,《大公报》返回故地天津。百年兴衰,几度起伏,跨越了几个时代,解放后《大公报》进入新生阶段,最后落脚于香港。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钟情“文化餐”白云“忆苦思甜大杂院”听说北京人最近吃饭有了一个新去处,这就是位于繁华街市的“忆苦思甜大杂院”。乍听起来,很难使人联想到这是一家饭在的名字,这个有趣的店名加上它独特的能勾起人回忆的菜肴,使得饭在每天食客盈门。“大杂院”的所在是一处...  相似文献   

5.
《干部人事月报》2008,(23):78-78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长达七天,吃饭成了问题,个个饥饿不堪。富裕弟子子贡见此情景,便突破重围,用身上带的钱财换了一些米回来,并由颜回负责煮饭。不久,子贡无意间经过煮饭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在用勺子舀饭吃。子贡心感不平,就跑到老师那里,行礼之后问孔子说:“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答道:“当然不会。”于是子贡就讲述了亲眼看见颜回偷饭吃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等,分布在云南文山县秉烈乡、红甸乡和马潭乡的壮族侬支系同胞,都要过“红饭节”。红饭节的“红饭”,是用一种叫红饭叶的植物染成的。在节日的头天,人们将红饭叶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至汁成深红色,除去渣质,将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红饭。红饭色泽鲜艳诱人,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红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时沾上白糖或红糖,味美可口。后来,红饭逐渐变成了红、黄、紫、黑、白(米的本色)等“彩色饭”。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红饭叶、杨咪咪花、紫香藤、稻杆等植物的浆…  相似文献   

7.
脑袋与口袋之我见郑也夫(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特约撰稿人)宏观而言,“脑袋富”与“口袋富”是相关的:一个更重视知识的民族与社会,大多经济上也更发达。犹太、日本民族即其明证。但微观而言,情形则要复杂得多。吃脑力饭的既有富律师,也有穷教员。缺少教育的人中既...  相似文献   

8.
“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吃饭就像吃药,吃错饭就等于吃错了药。”做了两年营养保健师的刘纳说。两年前刘纳还在北京宣武医院工作,后来通过了中国营养保健师培训和资格认证,成了一名专业营养保健师。  相似文献   

9.
资讯     
《创造》2008,(12):16-16
印度奖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马尔代夫欲买地“搬国”;松下奖成日本最大电器商;中国企业在缅甸最大水电投资项目建成;北京规定公条车奖优选经济环保型;云南首开收储重要商品先河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公司即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以补偿贸易的方式进行了合作,成为中国第一批与外企合作的国有企业之一。后来我们又与日方进行了商品贸易合作和股份制合作,使我们与日本企业的合作领域扩大并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之所以选择日本郡是株式会社为合作对象,是因为她是世界第三大针织企业,以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管理水平高而闻名于世,素有“弹力之王”美称,在日本针织产品市场有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李登辉在其分裂中国的道路上,曾经走过隐晦的“独台”的一段,然后逐步逐步地同公开的“台独”合流,既成了“台独”的先行者,又成了“台独”的总后台。“台独”的发展和猖獗,有其十分重要的外部原因。笔者曾经说过,“台独”无不印上鲜明的外国胎记。1945年日本投降后短暂出现的一小撮驻台日军的少壮军人和台湾的皇民绅士共谋的“台独”事件,是明显地打着日本的印记的;  相似文献   

12.
“福”是由“一”、“口”、“衣”和“田”构成。也就是说,老百姓心目中美满生活的基本标准:“一家人”,要“有饭吃”、“有衣穿”和“有田种”。只有具备了“有饭吃”、“有衣穿”和“有田种”这三个基本条件。才可以算得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14.
宪法管饭吗     
或许因为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中国人特别在乎吃饭。以前见面打招呼不是问“你好”,而是“吃了吗”,现在许多事情也是在餐桌上摆平的。不过吃饭能和宪法扯上什么关系?宪法可是根本大法,管天管地管国家,还管得着小老百姓吃饭吗?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不仅有关系,关系还不小。一个国家的宪法落实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饭吃得好不好,甚至还能决定有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日本人从菲律宾进口一种名叫“偕老同穴”的商品,进口价格1美元;在日本,把它装人一个精美的盒子,价格一  相似文献   

16.
“饭局”里有“饭风”。正视“饭风”,也就是正视现实,不要被奢华“饭风”迷惑;正视“饭风”,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17.
自砸饭碗     
人谋上一份差事,可以有很多崇高目标,也可以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但归根结底,赚了银子能够吃上饭,这是最基本的动机。当我们在最底层工作的时候,那点微薄的薪水就只能是吃上一碗饭,可能还不是什么好的饭。当年学徒就叫做吃“三年萝卜干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工作叫“饭碗”,有点俗,但是很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之所以要工作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卷首语报上有一篇谈如何为商品取名的文章说:日本有一家酒厂,产品销路很不景气,后来更名为“当选”后,销路一下直线上升。因为在日本,国民对议员选举极为重视,都希望自己支持的议员侯选人当选。日本国民的民主意识由此可见一斑。要强化国民的民主意识,就必须树立议...  相似文献   

19.
先知者先行     
一个日本人从菲律宾进口了一种在热带海中生长的虾——进口价格仅1美元,他在日本把它们装入盒子,取名“偕老同穴”,这种既谈不上生产成本,也没有复杂工艺的商品,一下子就卖到260至270美元,而且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统治旅大的40年间,统治当局把殖民教育分为中国人学校和日本人学校两大系统。他们一方面企图把中国青少年培养成驯服的奴仆和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将日本移民后代培养成“忠君爱国”、“随土而安”、“在世界各地到处开拓”的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包藏的祸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