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南文化独立为一门新学科,不仅包括了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基础学科,亦触及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等应用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漳州师范学院将闽南文化及其研究成果融入专业建设中,使专业内涵更丰富,更具特色,并开发出一批具有闽南文化内涵的新课程,如林语堂研究、连横研究、台湾史专题、闽南文化概论、闽南民间信仰、闽台民俗文化研究等;注重把闽南文化艺术渗透到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中,如通识类课程“艺术鉴赏”中加入“闽南戏曲欣赏”、“闽南书画欣赏”、“闽南民间音乐欣赏”等内容,鼓励本科学生积极参与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学术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陈耕 《政协天地》2014,(7):21-2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斤漳圣王陈元光的研究就成为闽南义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陈元光文化是闽南文化承要的组成,绝不仅指开漳的历史是闽南义化形成的重要起点,更重要的是舟开漳历史进程中升华凝结并积淀在闽南文化之中的思想光芒。那就是我们在讨论闽南最大的节日普渡所呈现的闽南文化永恒的普世理念——化怨为和。  相似文献   

4.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5.
关帝文化及其在台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帝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关帝信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关帝集忠、勇、仁、义、礼、智、信于一体,一直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一种精神。至今关帝已是东方职业伦理的化身,成为世界华人共同信奉的神。学术界、宗教界对关帝的精神、行为、品德等研究认为,关帝信仰的深层现象是个民族文化问题,并已形成发展为关帝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6月,美丽的鹭岛,迎来了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经中共福建省委同意,将这次研讨会列入第六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海峡论坛自创立以来,始终贯穿“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州。  相似文献   

7.
虎年元宵期间,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在台胞主要祖籍地、侨乡古城福建泉州热闹上演。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嘉宾在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泉州欢乐闹元宵。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只能是宗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文明中,核心价值观是各种“文化”的总开关和制高点,它渗透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等方方面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为“义明”,只有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达到宗教、信仰高度的核心价值观,才配称为“文明”。中华文明或日华夏文明是与两方基督教文明同样高度的文明。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河洛文化的本质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河洛义化是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古城泉州的灵魂,是泉州人引以为豪的金名片,去年,泉州从全国10个申报入围的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道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再次获得世界性的认可,焕发出璀璨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政协天地》2012,(8):10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闽南“金三角”纪行邹霆第一次听到大、小“金三角”之说,大约是在15年前。所谓大“金三角”即福建、香港、台湾,而小“金三角”则是漳州、厦门、泉州。不久前,我自闽南“金三角”驱车观花归来,顿觉在岁月流逝的同时,昔日的漳州、厦门、泉州也已大改旧貌,宛如三位...  相似文献   

12.
福建泉州惠安女是最具闽南特色的一个群体,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女风情是近年来泉州旅游的一大热点。惠安女的服饰、蛇崇拜、蝴蝶崇拜和长住娘家的婚俗与百越故地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具有相似性,显示了惠女民俗旅游资源蕴藏的闽越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闽越文化底蕴,可以让人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是成功打造惠女风情民俗旅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台湾精神生活中的民间信仰台湾民众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的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的各方面。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的殿堂”。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的海峡,凶吉难卜。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到台后,自然把妈祖…  相似文献   

14.
前言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生态包括了泉州、厦门、漳州三个设区市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的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辐射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静升是晋中市第一大镇。2003年,静升镇被评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她以博大精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人士。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静升的文化风貌和内涵,是汾河流域古村落文化的代表,其中,王家大院堪称翘楚。作为晋中大院中唯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这样说:“王家归来不看院”。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是海外华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专门以某一国家华人的民间信仰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仍不多见。202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新作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一书,该书发轫于暨南大学石沧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民间信仰海外传播图谱与功能研究”,也是作者十几年来田野调研和学术思考的综合性成果。作者从2008年开始即对印度尼西亚的华人进行田野调查,足迹遍布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等地。从田野经历上看,此书的田野调查历时久,调查范围广,包含了大量作者一手访谈资料和当地的华文报刊、社团出版物、古籍、碑刻等文献,内容客观充实;在视角上,作者以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着重分析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的演变轨迹和发展现状,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间宗教文化 ,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 ,源自本国社会历史 ,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圣典 ,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信仰习俗的统称。海峡两岸民间宗教文化是具有交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群众基础广泛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我国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台湾的绝大部分民间宗教是由大陆传入的 ,所以 ,长期以来他们与大陆的民间宗教组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陆民间宗教文化传入台湾的历史与汉人移民的历史同样久远。两岸民间宗教文化交流的历…  相似文献   

18.
潘祥辉 《人民论坛》2023,(2):100-103
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恋土情结”的传承和转化十分必要,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泉州在文化部2013年主办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从苏州、杭州、黄山、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等1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泉州是一座具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的城市。她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方第一大港走来,从东方海洋文明和人类深沉温馨的海洋文化记忆中走来……泉州文化在千年传承发展中,形成了融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独具中华文明和东方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泉州作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它既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福建,应有的荣誉当之无愧,其关键因素在于她是一座以中华海洋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魅力之城。  相似文献   

20.
《福建乡土》2016,(4):62-64
正泉州,别称"刺桐城",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早在宋元时期,伴随着世界各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的贸易往来,各种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漂洋过海来到闽南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丰富了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