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畏 《团结》2008,(4):27-30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已成为国家之间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形式。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随着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的实施,“两廊一圈”和“一轴两翼”的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经向更深更高层次逐步推进。作为一项重大的跨国工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必须突出两大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企业文化的自发形成和自觉发展 ,形成了一种力量 ,即“文化力”。文化力是导向力、推动力、凝聚力 ,又是扩张力、创新力 ,与利益驱动成为双重动力推进了企业的发展。青岛名牌的形成 ,伴随着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和文化力的增强 ;经营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把文化当作资源来经营 ,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 ,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推动企业发展和名牌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0,(11):44-44
青岛大学孔祥军撰文认为,知识经济的萌发是人类的文化觉醒,知识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力的推动。所谓文化力,主要是相对于科技力、经济力、政治力而言的,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简称。“知识经济,文化先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中国对知识经济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是文化大国,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适合走高技术大国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泛北部湾”战略期待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相结合,意义深远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人也许会注意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提出概念到务实推进,目前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便已引起东盟各国及国内的普遍关注。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更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所描绘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路线可以归纳为:东部率先发展,围绕“两圈一中心”,通过优化开发,从中心城市主导向城市群主导、生态功能主导方向演进,形成网络化、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部崛起,围绕东北、中原、长江中游(武汉)、中南(长株潭)、北部湾形成以5大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板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冀北承德供电公司致力于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找准发展着眼点,倾心打造文化力,形成了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注重“文化力”的开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淮阴卷烟厂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优良的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淮烟员工共有的精神、观念、风格、习惯,已融汇成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文化力”。在这种“文化力”的推动下,我们的企业创造了自1992年以来,年均税利递增1个亿的发展奇迹。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企业文化,必领把产品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8.
谭晓玲 《学理论》2009,(30):84-8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着力从经济发展入手,提出“特区经济”、“两个大局”、“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理论和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凝结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创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高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将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学理论》2008,(2):64-6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区域经济合作,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密切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东北经济区”。通过建设沈大都市圈,形成蒙-哈-大经济带和发展沿海、沿边城市带等不同层面的“增长极”,来实现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东北区域文化的地位、作用:东北区域文化地位重要,中外专家、学者均有共识东北区域文化是东北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反映,近现代东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过程中既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例如东北先受俄国帝国主义侵略,后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九·一八”以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东北社会殖民地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宋雄伟 《政治学研究》2023,(4):112-125+152
社会形态的变迁具有内在规律性,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也不是机械的线性演变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基于历史与现实联结而构建和选择的结果,明显地体现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以及理性与情感的互动中,形成了以“政治判断力、政治认知力、政治引领力、政治整合力与自我革命力”为主要内容的强大政党政治能力,实现了国家建构、制度建设,以及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有效地规避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国家失败、政府失效、市场无序和社会涣散的弊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能力是在总结党的政治优势经验和世界各国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3.
人口现代化效应是人口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首次引入人口控制力概念来阐释人口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或经济社会发展力)。人口控制力主要由生育文化力、政府控制力构成:生育文化力是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力量,它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应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政府控制力是政府为实现其人口战略目标和人口经济规划去干预人口运行、调控人口变动的能力,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生育率快速下降所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刘威  张丹 《理论探讨》2022,(3):157-166
在发展主义影响下,人们对东北发展与振兴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唯经济论倾向,即简单地将东北发展问题等同于区域经济赶超问题。囿于产业、企业、产值、税收等看得见的物质性因素,经济手段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关键举措,经济增长成为评价振兴成效的核心标准。相应的,在实施多轮振兴战略之后,面对经济调整的低效表现,某些社会归因也从主张改革经济结构转而质疑东北文化、传统甚至东北人,形成一种全面唱衰、难以逆转的“问题思维”。在新发展阶段,应超越发展主义对经济增长的迷恋,运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区域发展危机,从社会文化多元视角激发地区内生优势和自主潜能,找寻东北社会的发展自信和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15.
黄蓉生  耿靖 《理论与改革》2023,(1):13-23+167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坚持破解本国现代化难题与世界现代化悖论相统一,意义重大,终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四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刻诠释内涵、特征、路向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领力;通过广泛动员各民族、全体人民、华夏儿女弘扬主动精神,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推动力;通过系统强化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基本遵循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力;通过深入开展政党塑造、人才锻造、环境营造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保障力。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7,(3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是我国西部惟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既是我国大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中国通向东盟的陆路、水路要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文化因素日益渗透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发展长上文化力的羽翼,产生质的飞跃。因而21世纪的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提升企业文化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许多企业开始引入“胜任力”概念和胜任力模型,通过界定为实现行为性目标所必需的个人行为、能力与组织的战略、理念、核心竞争力建立联系,来指导人才选拔、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及再开发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文在阐述胜任力概念及胜任力模型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甄选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初步探讨了胜任力模型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大学生的政治观也受其影响经历了一个由“泛政治化一激进政治一政治淡化一理性客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县,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基本的行政建置单元,是一个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座标定位。“县”不但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行政概念,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文化理念。县一级行政建置定位准确长久稳定,良好的区域性条件因素及其行政建制的作用力恰好像神奇的“磁场”似的,将一个特定的地域圈定下来,渐渐产生“场”效应,促使区域经济文化得以长期聚集、积淀,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共同的语言,以及诸多特色性的经济、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具有本土性、原生性、世俗性、生动性和原创性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