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年1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开始施行<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条例从酝酿到出台,因将舆论监督和行政问责纳入其中,从以往的文件支持转到立法保障,从而备受社会关注. 条例通过法规的形式保障媒体的舆论监督,被很多人士认为是全国首例,属"破冰"之举.有专家认为,与很多地方对于舆论监督的躲、妨、阻、封相比,昆明市的做法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破冰"之后,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路途依然漫长.条例有两处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开始施行《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条例从酝酿到出台,因将舆论监督和行政问责纳入其中,从以往的文件支持转到立法保障,从而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事评点     
《江淮法治》2009,(5):4-5
湖南省:今年起将网上公布法规草案;云南昆明市:舆论监督有法“撑腰”;广东广州市:立法尊重网络民意;辽宁省:公民旁听可提书面意见;河南省:法官未及时回复代表意见遭处分;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迷”案起.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因新闻报道而引起的纠纷和诉讼(俗称“新闻官司”)时有发生。这从一定角度说明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时,应当加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新闻自由、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保护他人名誉、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之间的界限与关系,避免造成侵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为此,报告中强调,“必须抓紧制定新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历来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和富有争议的热点话题,许多人曾对它讳莫如深,但随着政治的开明,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江西、广西提出新闻也是生产力、软实力,到广东省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从云南省明确将媒体监督作为问责行政首长的依据之一,再到江苏宿迁“上网开博”、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保护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毫无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言论自由:记者的尚方宝剑言论自由,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连续发出了《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不久前还明确表态:“我们一向支持记者合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坚决不容忍打击报复记者行为的发生!”这些文件和表态,无不表达了国家对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评论权的保护与保障态度,  相似文献   

9.
没有法律为依据、没有法律作后盾的舆论监督,在监意识淡薄、到处都是“老虎屁股”的环境里步履维艰是可想而知的。 新闻单位呼唤《舆论监督法》的《新闻法》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10.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有效、合法手段。在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体“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具备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使用。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作限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11.
喜支持和鼓励舆论监督的势头令人振奋近几年来,我国的舆论监督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尽管前面还有许多路要走,但自上而下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的势头令人振奋。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2003年3月28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研究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要求媒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报  相似文献   

12.
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一些报刊杂志就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对于划清正确的舆论监督与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的界限无疑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充当被告似乎怀有愤懑和涉讼必败的心态。 究应如何看待新闻侵权诉讼的发生?有人认为“告记者热”把新闻单位和记者推到被告席上,不仅有损  相似文献   

13.
首都有位学者在作关于《焦点访谈》和舆论监督的研究课题时,访问了一些新闻传播学者,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舆论监督中有时会被地方利益左右的问题,戏称为“地方保护主义”。 不久前《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披露的江西省乐平市的《乐平报》记者詹晓东由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反映当地聚赌现象的新闻图片而受到当地公安机关追查、最后被调离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明确规定,“新闻单位应当依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5.
郑若颖 《法制与社会》2012,(13):176-177
自2009年以来,国家行政过分干预新闻舆论监督的事件数见不鲜,当代舆论监督处境日渐窘迫。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旨在探讨我国当前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及其成因,从而提出让新闻舆论监督脱离当前尴尬处境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论点集锦     
舆论监督有利社会稳定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全省17个市地中开展了一次“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5.5%的人认为现在的新闻媒体中批评性栏目不太多,55.5%的人认为现在安徽新闻传媒上舆论监督的深度“一般”,另有44.4%的人表示“不够”;有82.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民众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满。因此,在回答“是否认为对社会阴暗面大量揭露会严重影响稳定”时,76.8%的人选择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宋鸽 《行政与法》2006,(7):69-70
在电子治理的视野中,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着一些问题。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选择建立合作监督的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2010年1月1日起,干扰、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的国家机关、国有公司等单位,其负有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被问责.这是<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明文规定的条款.  相似文献   

20.
肖枭 《法制与社会》2010,(6):172-173
现代信息社会受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案例不甚枚举。不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司法独立、而且会亵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文指出尊重司法,维护舆论监督的严肃性,完善新闻报道是媒体避免"新闻审判"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