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郭晴  杨秋实 《人民论坛》2012,(26):140-141
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原住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往往受到严重影响,如何保护原住民的利益是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文章重点从法律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原住民的能力培训三个层面聚焦自然遗产保护区原住民利益保护,并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胡迌 《台声》2008,(10):66-69
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莲、台东一带与台中阿里山一带的丰年祭最为热闹。丰年祭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  相似文献   

3.
陈杰 《台声》2009,(9):56-79
台湾原住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一直保持各自族群的语言。其语言按发声学应归属于南岛语系,多达23种。由于各族群的人11数量不同,使用各语言的人数自然也有所不同。有部分语言随时问的推移已经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原住民因为长期与汉人交往,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只会讲闽南话或客家话,却不会讲本族群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9,(8):33-48
在中国56个民族中,高山旅是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在台湾当地,这些少数民族被称为原住民。原住民又分为十几支族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述说中,铸就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各族群文化表述的不同,甚至因此而造成许多文化细节的缺失。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各个族群风俗习惯差异逐渐显现,各族群的文化独特性也随之形成。但随着对现代生活的普遍接受、与其他民族长期的同生共融,原住民的民族特色正在逐渐消融。  相似文献   

5.
梁国扬 《台声》2009,(8):31-31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何义涛 《中国周刊》2016,(4):113-115
原住民民族文化,目前尚未有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原住民"(indigenous)被翻译为"土著",泛指在一地祖辈流传并一直居住于此的居民;原住民民族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世代积累的关于生存发展的独特的语言、知识、风俗、信仰、道德规范等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及其实事的综合体。原住民民族文化具有生态属性明显、存在形式多样、与该国强势文化脱离等特点,是一种深具环境适应性的传统文化,它不但在其文化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1日,以加拿大土著人、因纽特人、梅提斯人(印白混血者)等原住民为主体的“不再懈怠”运动在加拿大全国各地非原住民声援者的支持下占领渥太华国会山,续写了其邻国草根运动“占领华尔街”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8.
从同化到多元化——我国台湾原住民教育政策嬗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化与多元化是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对境内少数民族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政策.我国台湾地区在光复初期对原住民教育采取同化政策,造成了原住民文化的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原住民的不断抗争,这一政策开始向尊重原住民文化特性的多元化转变.多元化的教育政策,推动了台湾地区原住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原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沐泽 《台声》2008,(10):95-95
由台湾原住民各族群年轻人组成的原舞者,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在部落祭典时。团员先至部落学习观察,并由原住民长者口传相授歌舞,等部落基础扎实时,再来朝创作的路线迈进。原舞者艺术总监怀劭·法努司说,舞团一直重视将传统祭仪歌舞延续一定的风格,但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把田野采集的成果,用精致的剧场形式来表现。这样才能更扎实的呈现出原住民乐舞的力与美。  相似文献   

10.
台湾原住民是17世纪汉族移民大规模赴台湾垦殖前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共分成十族。目前,原住民大体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8族。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平埔族现已  相似文献   

11.
方子 《台声》2002,(5):20-21
带着一路的歌声,台湾原住民“新世纪文化艺术团”走进了阳春三月的云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美丽壮观的山川,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纯朴、好客的少数民族兄弟,给团员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向兄弟民族展示他们民族艺术的同时,这些第一次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的台湾原住民团员也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热情与温暖。充满活力的原住民艺术团与以往自发式的原住民表演团体不同,“新世纪文化艺术团”是个有组织的艺术团体。有感于原住民在台湾的弱势状态,为挽救和保留原住民的文化艺术,1998年2月4日,在利珍团长的努…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海南》2010,(7):51-51
甘什岭槟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地处三亚市与保亭县交界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由原住民黎村、原蚩尤苗寨和原神秘雨林三大景区构成,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形态的,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式旅游风景区。  相似文献   

13.
尚道 《台声》2008,(10)
大地之歌·原音之美当人们眼光放远的时候.总忽略眼前的事物;历史的堆积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却也同时阻挡了我们的视野。从日出到日落,山间一遍又一遍传出的歌声,不只是原住民表达生活的方式,也承载着文化的灵魂,随着岁月的更迭.也洗练出这个岛屿居民的生命力。这些高亢的音调.是宝岛最美丽的原音。在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  相似文献   

14.
东木 《台声》2008,(11):38-39
金秋的北京,香山红叶与晚霞一起晖映着。京城和京城的子民们开始挥舞着镰锄,收获金秋带来的喜悦和好心情。在北京唐人美食学校,全国台联和来自宝岛的台湾原住民18位学员,也在收获着第三期烹饪培训班结下的累累硕果。自然,伴着收获的鼙音,记者亦未闲着,也来到全国台联举办的台湾原住民第三期的烹饪培训班上,尽情收获着自己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杨筑慧 《今日民族》2011,(10):30-33
今年七、八月,我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交流,并停留了40余天,藉此机会到了十余个台湾原住民聚居的乡镇,如新北(原台北县)的乌来,新竹的尖石,苗栗的南庄,南投的仁爱与埔里,台中的和平,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17.
李颖  王尊旺 《求索》2011,(12):241-244
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主要包括设立理番同知、实施通事制度、推行教化政策、实行封山禁垦制度等。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深刻地影响到原住民的生产领域和精神世界。同时,该政策对促进台湾的民族团结和加速台湾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统一台湾期间,随着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清政府注意力的转移,其治台政策也有一个沿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清代台湾原住民政策是从属于整个治台政策的,它是清政府治台政治、经济、教化政策在理番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是两岸双方共同关注的课题,是推进大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与实践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的概况、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缘起、内容、特点、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3月27日至4月3日,正值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全国台联邀请接待,以台湾“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陈文龙先生为团长的台北市原住民妇女会一行24人,来到云南省昆明、大理、丽江、进行交流、参访。首次踏进祖国大陆“台北市原住民妇女会”是第一次组团来大陆,该会是居住在台北市各地原住民女性同胞联合起来成立的联  相似文献   

20.
张立峰 《台声》2007,(7):52-53
2007年4月19日至4月26日.北京市台联邀请“2007年台湾原住民头目参访团”一行22人,赴北京、云南等地交流参访。访问团由“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台湾原住民族头目协会”组团,“交流协会”理事长陈文龙(巴湃.拉拉格狮)先生任团长,“头目协会”理事长林明发先生任副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