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蒋志培审判业务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是当前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最常见的一类案件,是著作权纠纷案件最基本的类型。研究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实务,特别是研究这类案件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赔偿,是追究著作侵权行为最主要的民事责任形式之一。在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著作侵权后,侵权行为人是否应当向著作权人赔偿损失,适用何种原则进行赔偿,如何确定赔偿的范围和具体数额,是著作权案件审理的重点难点。正确认定赔偿损害责任以及确定赔偿数额,对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害赔偿作为著作权侵权的救济方式之一在追究侵权人民事责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国著作权法中均有规定,而建立合理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前提是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科学确立.我国<著作权法>第49条规定的三种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方法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侵犯著作权或者邻接权的,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额外利润应予返还;实际损失和侵权利润难以计算的,可以许可使用费为参照计算损害赔偿数额;法定赔偿制度的适用应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然人的情感、精神是无价的,所以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中,要精确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十分困难,在实际案件的操作中,存在损害赔偿的标准不统一、法官的自由裁量随便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不合理,达不到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虽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难于确定,但是法律却必须将它合理的量化,旨在保证司法的救济性和公平性。本文结合我国相关规则现状,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认定标准应当加入地域性区分性和身份区分性规则、精神损害赔偿级别规则等。  相似文献   

5.
过错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具有天然的紧密关系,它应成为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观过错程度也应成为确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现行《著作权法》未充分体现过错与损害赔偿之间的应有关系,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两个版本,对过错与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亦存在缺位和错位现象,有必要根据过错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关系,对相关条款作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电子知识产权》2005,(5):48-50,60
在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中,侵权纠纷占绝大多数,而其中被人民法院认定侵权成立并判令被告承担赔偿损失民事责任的案件又占相当比例。正确认定损害赔偿责任以及确定赔偿数额对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在认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现行法律中首次对"精神损害赔偿"做出明确规定。该法实施后,为追索精神损害赔偿而诉至法院的案件逐年增多。但在审判实践中,不恰当的主张精神损害索赔权利或滥用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呈现出索赔范围广、数额高、获赔少的趋势。这说明,人们对精神损害赔偿还存有诸多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8.
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害人因侵权死亡,其民事主体资格消灭,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应当认定为近亲属固有且其共享一个统一的请求权;对精神损害赔偿在侵权死亡案件的适用范围,除立法明定的有限例外应坚持其普遍适用性;死者生前遭受的精神损害,在侵权法并无单独救济的必要性。在侵权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上,应坚持全民大体相当的赔偿数额(如10万元),同时适当参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场合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障公民精神利益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其核心在于界定精神损害的程度和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运用法律不当、审查证据存在疏忽等多方面问题,从而引发冤假错案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国家赔偿或者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以及产生、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明确界定精神损害。第二部分说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确定影响因素和具体的计算方法,第三部分指明我国的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而提出更好建议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但未有对其数额进行量化的具体方式。本文在分析外国经验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赔偿数额时可以采取的标准和由此应该考虑的衡量因素。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法中法定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法定赔偿,根据我国《著作法》第48条的规定,是指由法律规定侵害著作权造成损害,在权利人实际损失和侵权人非法所得数额不清时,应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按法律规定予以确定。法定赔偿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著作权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法定赔偿的比例为30%;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对各级法院审理著作权案件适用法定赔偿的调查中发现,适用法定赔偿情况较好,当事人也很少申诉。我国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丁晓春诉南通市教育局、江苏美术出版社侵犯著作权一案中原告的著作权存在的原因、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否存在、作为人行为的主观心态以及损害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笔者无意在理论上作任何分析,但对案件所引发的著作权侵权损害大小的计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以及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本文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一,有其特别之处。本文以著作权侵权中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为切入点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已经启动,其中新增了关于著作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规定。传统民法认为,侵权损害赔偿只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不具有惩罚性。然而,作品的公共产品属性使得著作权易受侵害,补偿性损害赔偿无法为著作权提供足够的保护。因此,在著作权侵权中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同时,考虑到惩罚性赔偿有可能会不合理地限制作品的传播,在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条件和数额上应当做出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5.
贾静 《政法论丛》2010,(1):70-74
有关著作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此,首先要解决其归责原则的问题。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中的归责原则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争议较大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适用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中。  相似文献   

16.
200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原知识产权审判庭,下称民三庭)与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联合举办了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关于调研课题情况介绍 据统计,1991年至1999年,全国法院共受理著作权纠纷案件3310件,占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11%.近两年著作权案件的数量增长较快,1998年比上年增长63%,1999年又增长31%,1999年著作权案件的数量已经占到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17.5%.在著作权纠纷案件中,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占绝大部分.因此,各级法院把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始终当作此类案件的审理和研究重点.面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著作…  相似文献   

17.
曹守晔 《中国法律》2010,(5):13-13,69,70
近日,备受关注的罗彩霞案尘埃落定。在本案中,被告律师认为原告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过大,并提供了此前其他法院审结的类似案例予以说明。在此类侵权案件中,争议的一个焦点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但法律没有对赔偿数额给出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对于法官来说,赔偿数额是其自由裁定权的范围,而被告代理人提供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孙那 《科技与法律》2014,(5):850-864
我国现行商标侵权案件的损害赔偿存在着判罚数额低,法定赔偿被过度适用,商标侵权赔偿的酌定情节泛化等问题。在我国新《商标法》出台后,确立了商标侵权案件的损害赔偿应坚持四步骤的赔偿计算方法,使得法定赔偿成为最后的衡量依据。在商标侵权案件的归责原则上应确立过错推定原则为主,以过错责任为辅的二元归责原则,即在商标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以过错推定责任为依据,在适用商标惩罚性赔偿时,适用过错责任。在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证明标准方面,应适用比一般民事侵权案件更高的证明标准,以防止权利滥用。最后,在商标损害赔偿额的计算和衡量方面,先要对商标的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对不同种类的商标适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补偿性赔偿的基础上如果侵权人主观恶意明显且证据足以达到"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时便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被侵权人的损失,同时防止侵权人未来侵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赖超 《法制与社会》2010,(31):25-26
侵权责任法已经于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对以往法律规定有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阐释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分析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并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栋 《法制与社会》2011,(19):105-106
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分析法律制度中对赔偿方式规定的不足,总结不同的赔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所考虑的影响赔偿数额计算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同因素的特性以及在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期望能够对制度的建设和司法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