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律及其制度的统称,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创分;法律是法制的核心。法律同纪律、道德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更为明显的规范性、十分突出的强制性,因此,法律是约束和限制人们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就社会功能而言,社会主义法律是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工具,是保障人民民主专政的武器,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是保障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依托。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不一定违法犯罪,但违法犯罪必然违反道德原则和纪律规定。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道德立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农工党上海市委会姚俭建邓小平同志认为,进行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仅靠说服教育不行,还必须与法制相结合,要以法律作保证。本文所论的道德立法就是把道德与法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自然经济或传统计划经济发生裂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市场经济实践中频繁涌现的法律不及、道德无力的“无政府”秩序混乱现象,给传统的法律与道德社会调控角色及其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在健全法制方面,应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的现代法制;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度化建设;同时,要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构架起第三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这就从法制方面和道德方面向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回顾了道德与法律的历史渊源,指出了我国在21世纪初已经迈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际步伐、阐述了公安法制与公安道德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强调了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必须“以德建警”。  相似文献   

5.
龙江  陈鹏飞 《求索》2011,(10):149-151
孝文化是华夏民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仍然是家庭和谐不可缺少的基本道德要求。原创文化中的孝文化具有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尊重人格以及彰显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哲学价值;孝文化在古代法制实践中又积淀了丰富的立法和司法价值。探索孝文化的法律文化价值可以从法律上有效规制不孝,以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法律的概念,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知道我国现行法律的概况,为以后各课教学打好基础,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法律的概念、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难点是法律的概念。三、教学时间: 5课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论断,本文就此谈以下看法。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两者的联系在于:法律是文明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律又是维护文明的工具,是促进文明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由于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都是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的,因此,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说来,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违反了社会主义法律也就违反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完善道德立法,完善道德立法最主要的是要完善社会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立法;完善职业道德立法;完善社会公德立法。完善道德立法,并不是混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更不是用法律代替道德,只是在社会转型期,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去调整道德无法调整的范围,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主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样,没有社会主义道德,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德法相济,形成合力,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道德和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作了明确阐述,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同时,又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尊纪守法的风气。"这些论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说:"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又说:"纠正不正之风中属于法律范围、社会范围的问题,应当靠加强法制和社会教育来解决。"这里的"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体会主要是思想道德教育。这就是说,法制和道德是克服社会不良现象、纠正不正之风、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的法律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人们的观念中,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本文所要阐明的是,法律正是道德进化的产物,是一种完善的道德,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道德都可以实现法律化的转变,而且必将实现这一转变,最终使法律包容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其内容而言,法律与...  相似文献   

11.
去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谈点认识和体会。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法学家们长期探讨和论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探讨两者的关系,加深对其理解。首先,从静态方面来看,也就是从法律和道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德法合治。法律是道德精神的基本体现,道德建设需要法制的引导和支撑,只有加强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道德建构,才能给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其它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进行道德干预,现在已经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了。1.实现道德引导与经济、法制管理的密切结合。其意在于将道德引导与经济管理、法制教育等多种手段措施密切配合,多管齐下,并且着力发挥道德的特殊作用。这是由经济、法律等社会调节手段的功能和意义决定的。一个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内部道德氛围的营造,既离不开社会性的道德宣传和道德教化,也离不开各种社会主体的言传身教,但是关键还在于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能否有效地惩戒各种不道德的恶行。如果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切实使市场主体为恶…  相似文献   

15.
《辽宁人大》2010,(1):40-41
通过对2009年热点法制事件的扫描,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时代的烙印:“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等事件告诉人们,信息公开透明对政府公信力是何等重要;对于查办贪官、重庆打黑、足坛查赌等大事件,人们坚信法治中国必然是朗朗乾坤;在邓玉姣、梁丽等案件中,我们又能看到法律、道德、情理的平衡:周久耕案件和“艾滋女”事件,  相似文献   

16.
海波 《人民政坛》2006,(6):37-37
道德是什么,是一种大家都公认的不需要用法律来进行约束和惩罚的社会公约吗?在古代,道德不是这样的,比如说通奸的妇女是要被沉塘的,而遵守妇道的则可以记入贞节牌坊,这就是道德对人们的惩罚和奖励。说得白一点,其实这样的道德标准就是一种法律,只不过那时候法律还没有发达到如此完备的条文化。  相似文献   

17.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取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第 2卷第 20页,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法律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法制的自觉信任和普遍维护,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是实现法制的内驱力。没有对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由此可见,法律信仰是中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起点。 …  相似文献   

18.
章淑珍 《时代主人》2006,(12):36-37
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二者本质相同,目标一致,有紧密的联系。依法治国为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提供法律保障,以德治国则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从而可以推动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一些领域社会成员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经济秩序,毒化人们思想,损害社会公正,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造成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虚化,利益驱动,官员腐败,社会转型,法制不全,监管不力等。要采取加强道德教育、健全法律制度、加强道德监管、加强官德修养、发挥媒体功能、把握政策导向等措施,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在立法上以其为价值原则,在运行中以其为外在支持.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充分尊重既存的道德事实,发挥"德"法"兼治的作用.为了给立法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原则,我们必须对当下的道德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