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戈尔巴乔夫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核心内容的"新思维"逐渐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推动社会改革进程的指导性思想。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宗教问题成为苏联社会持续的热点问题,"宗教热潮"与民族矛盾裹挟在一起的宗教教派冲突,不断搅扰着苏联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胡婷婷  孙自胜 《求索》2013,(3):96-98
本文分别阐述苏联时期传统宗教存在状况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总结了苏联政府实行的宗教政策的经验教训,并分析了俄国传统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然而国外的宗教势力并不甘心就此退出中国,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一直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遏制或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们不喜欢的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宗教渗透以达到其目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宗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宗教组织及其人员尤其是高层人员的重视,实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整合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实现宗教与教育的结合;制定法律,对宗教事务实行依法管理;采取严厉措施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各种不法活动等措施,有效地实现了对宗教的综合治理。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宗教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面临的宗教渗透现状较为严峻。境外宗教势力或反华组织凭借先进科技和全球化浪潮,利用互联网、旅游、捐助、投资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我渗透。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依据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从战略和战术上高度重视,建立起完善的反渗透网络。  相似文献   

6.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导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宗教工作的行动指针。法律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遵守是“相适应”的内涵,关于宗教的法制建设是“相适应”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引导“相适应”的具体措施之一。“法律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服务”是对宗教与法律理性关系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7.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政治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酝酿和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特别强调道德原则,强调人道主义.这首先源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一斯大林模式、特别是对斯大林的农民政策和斯大林对无辜者进行镇压的否定,他想重新塑造社会主义的形象,让社会主义为人服务.在改革过程中.苏联各种矛盾暴露出来,地方分离势力迅速发展.道德优先的政治理念阻止了戈尔巴乔夫用武力去维护国家的统一.苏联解体了,但没发生流血冲突.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俄国政治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传统.他不仅注重目的的合理性,而且注重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宗教立法工作从建国时期便已开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给我国的法制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使我国宗教法律体系在形式上得以建立。但目前我国的宗教立法仍然面临缺乏宗教基本法与立法指导思想以及水平低、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宗教立法工作仍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养是落实宗教政策、服务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为此,包头市采取"四个提高"的措施,切实加强了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养,把宗教教职人员紧紧团结在了党和政府周围。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市委统战部确定2013年为"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年",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中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通过培训班、学习会和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宗教教  相似文献   

10.
法治视野中的宗教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立法是实现宗教法治的前提条件。我国现有的宗教立法存在法律位阶低、地方立法严重趋同、立法技术不够成熟等不足 ,制定一部管理宗教事务的宗教基本法 ,做到概念清晰、主体明确、权责一致、技术精良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根据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我国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新阶段党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执政理念相结合,就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和方针政策,为党和政府正确地处理宗教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是以宗教名义从事暴力恐怖活动的政治组织。它具有政治性、隐秘性、团伙性和暴力性的特征。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活动对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是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郑镇 《岭南学刊》2006,2(6):29-33
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前提;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基础;宗教界的主动适应,党和政府的政策宽容,是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相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本质属性是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崇拜.民间秘密宗教包含着秘密宗教与秘密结社的双重含义,具有异端性和反叛性,活动常处于秘密和非法状态,常常被主流社会界定为异端邪教.当代邪教是指具有严重犯罪性质的伪似宗教组织.它打着宗教旗帜,神化教主,制造异端邪说,精神控制信徒,秘密建立非法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常常以极端的手段与现实社会相对抗,严重危害公民人权和社会秩序.应开拓新型思维范式,运用多学科的理论范畴,考察当代社会复杂纷纭的宗教、泛宗教现象,确立宗教、准宗教、伪似宗教、邪教的系列类型,积极引导传统宗教,发挥其有益的社会功能,治理邪教势力,防范其危害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运作的基础背景存在着并对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作用时,宗教作为被需要的特殊构件,再一次被社会发现并得到重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因为在这一时期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还没有被消除,宗教的传播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宗教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我国对外开放。宗教发展有助于巩固我国目前的社会稳定,它具有心理调节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群体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郭秀云 《前沿》2008,(1):174-17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新。法律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起着重大作用,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宗教方面存在着影响我国的若干问题,发挥宗教法制的保障作用与宗教法制建设的健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各地在涉及宗教的法律文件中,虽然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但对宗教的定义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不加以定义;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兴起的否定既有宗教最基本教义的“新宗教”,“新兴宗教”不一定是宗教。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在对待“新兴宗教”现象时呈现出法律制度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魏宏 《人权》2008,(2):27-31
2004年11月30日,《宗教事务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并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条例》是我国宗教领域第一个专门性法律文件,其颁布和实施成为我国宗教工作走向法制化的一件大事。我认为,要全面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必须切实促进我国的宗教法制建设,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翟冠慧 《前沿》2011,(4):20-25
我国法学界对于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区别的认识,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宗教规范服务于宗教教义,其核心目的是强化神灵崇拜,维护教会对信徒的管理和控制;法律规范则建立在一般社会观念之上,目的在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平解决各种纷争,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