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中国处于转型期,法学/学术同样如此,不同思想此起彼伏,甚为壮观,新道统法哲学就属于此中的一环。新道统法哲学主要包道统思想的研究和传统社会秩序构成原理的研究。但当下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传统秩序构成原理作为新道统法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因此需要加以反思、批判和推进。  相似文献   

2.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执政理念,但当前一些人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还有所质疑。这需要从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联系,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以及为人民服务与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关系这几个维度,重新审视和全面理解为人民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多来,历经了不同的社会治理形态,但《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理论真理始终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涵了社会教育需要满足论、劳动需要满足论和权利需要满足论三方面,阐明了进行社会治理达到的目标: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国70多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随之变迁。要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刘亮红 《求索》2014,(6):104-108
韩愈是懦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懦家道统论不仅开辟了宋明理学之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韩愈思想中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是为批剖佛老害政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践行懦家仁义之道,而怨有等羞、能有大小的人有不同的践道方式,但归其一点即是行其所宜,这一总啄则的确立既体现了韩愈孜孜于匡世救俗的现实目的,也流露出他疾呼世人行懦家仁义之道、攘斥佛老的良苦用心。韩愈以践道行宜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论不仅是韩愈自身人生价值的支撑,也是后人全面解读韩愈自身人格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是成熟于过去的未来哲学。中国哲学始终保持着与人生存在的直接内在的相关性。正因为此,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多方面的合理性的优越性。中国哲学的生存论立场,是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的一个合理的立场;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建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具有明证性的合理性;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保证了中国哲学统一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及无限的发展可能性的空间。这些合理性的优越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哲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中国古代哲学短于语言逻辑分析的操作平台的自觉建构。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会给中国哲学带来革命性变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成熟于未来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与互联网开创了一个时代,从安全角度看,互联网是既重要又脆弱。网络治理必须确保政治军事安全和维护国内和谐稳定,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思考网络安全与成本、发展、开放和权利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才能够把握网络治理规律,展现网络治理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一直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法学的滋养,它的恰当表述与其说是"中国的法学",不如说是"法学在中国"。与"法学在中国"、"在中国发现法学"这两种对法学知识谱系的论证不同,魏敦友教授提出的"新道统论"突出了中国法学的历史之维,从子学、经学、理学、法学的视角来论述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并自觉地寻找新的概念体系来创造"中国的法学",对重塑中国法学及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论思想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9.
实践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张力关系,内在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方向,预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结合的具体路径,即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回应时代要求、解决时代问题。科学判断时代主题需要结合主客观因素的双重考虑,其关键在于培育执政党的理论自觉意识,即培育理论创新的品质、培育勇于实践的精神、培育敢于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当下,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时代特色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回应若干重要时代问题,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和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应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分布以及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分布两个基本原则。因此 ,“股权至上”企业治理模式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难以成为国有股份制企业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而“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模式”一方面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风险状况和相对地位的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也充分关注了国有企业的独特性 ,因此 ,这一新的企业治理模式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潭  史海威 《求索》2010,(8):82-83,144
城市社区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地方治理的主要单元。随着单位制式微和住房制度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垂直型的街居制已经转变成为现代的、多元的、扁平型的社区制,社区政治话语的变迁和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诠释着社区时代的来临。社区治理创造了国家与社会分权的一种治理新范式,有力地改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治理结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和实践模式,以期对当下中国社区治理实践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期许。  相似文献   

13.
李建光 《前沿》2010,(20):14-17
《淮南子》的神仙修炼理论是一种以老子道论为统领,既突出精神修炼,又注意形体修炼的基础作用,既重个人修炼,又致力于社会治理以达到促进个人修炼效益的、综合性的理性与务实性的神仙修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民主仁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即其体用论是"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其文化观是多元和谐文化观,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义礼信和敬"为常用大德的"一道五德"价值观。"民主仁学"的基本特性是道德理性、人文性与兼容性,它在全球化、民主化的世界潮流以及中国和平崛起、儒学复兴的大趋势下,提出了一种既重视道德人文精神,又兼融现代民主价值的新儒学思想模式,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儒学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 ,被概括为忠恕之道。儒学经典著述也极力倡导忠怒之道。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 ,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都对忠恕之道的内在合理性根据和外在价值评价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论证。在倡行普遍伦理的当今世界 ,儒家忠恕之道及其理论论述 ,既作为一种道德认识和伦理反思 ,又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为我们关于普遍伦理的思考提供具有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人总是既生活在当下也憧憬着未来,所以人类生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导引。但凡意识形态都有批判和辩护二大功能,或是评判当下,或是向往未来,且往往藉评判当下之优劣以导引未来。应该讲意识形态在任何和平建设年代其辩护功能都应贵于批判功能。而共产党在执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更应偏重于维护和治理,以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宗旨。作者从"治理视野考量的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的内在要件、切合内在要求的‘四个全面’及‘四个全面’理论的价值意蕴"四个层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四个全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应运而生。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一些新的价值和特点,但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因此,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根据大数据的相关特征,来建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实现新老教育模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当下生活世界中技术主义、享乐主义和无家可归迷途的思考,彭富春以无原则的批判的语言和方法,提出了新道论思想。这一思想阐明了生活世界是欲望、技术、大道游戏的聚集,美是生活世界中三者游戏的显现。通过以大道引领大美、以大美显明大道,生活世界通过欲技道游戏的自由聚集,达到大美的完满境界,以此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与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是国家的基本职能,现代国家都有实现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义务。"维稳"治理模式是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稳定压倒一切"治理理念下的时代产物,它一方面有效实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但另一方面其限度和弊病也显而易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之中。寻求社会稳定治理模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未来通往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