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村庄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见解,根本原因是未充分注意到村庄政治发展在中国政治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村庄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是由中国与西方政治发展的差异决定的。当前,村庄政治发展面临传统和现代双重挑战、资源和制度双重缺位、理论和经验双重失效等多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蔡益群 《理论前沿》2007,509(20):48
黄明哲教授撰写的《论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对"党的生命"的问题论述的分析和梳理》一书,对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阐述。全书切入点新颖,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资料翔实,见解独到,文笔流畅,富有生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学风。纵观全书,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邓永芳  蔡益群 《前沿》2012,(11):37-41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与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5.
蔡益群 《探索》2007,(5):174-178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在理论上明确特定社会的安定有序格局的构成要素,正是这些具体要素自身的有序状况奠定了宏观社会的安定有序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凭依一定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索出整套具体的、明确的若干要素,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构建工作标准和工作重点.这些要素可以包括四个层次的要素体系,即政权体系层次、权力结构层次、政治过程层次和政治心理层次,每一个要素体系包括若干具体的构成要素.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和把握这些要素,以对宏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存在三种学术取向,即工具性学术、功能性学术和规范性学术。政治学界需要确立"以学术为业"的态度和使命感,参与到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推动工具性学术向理论性学术的升级;需要发现中国政治研究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去除时政化和教条化,寻求学术的独立性;需要设置新的研究议程推进政治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论创新,将政治研究上升到规范性学术的高度。以权利为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政治属性研究议程,即规划性政治研究议程,可能有助于理解中国政治成长的逻辑和动力,拓展中国政治研究的理论空间,推动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升级。  相似文献   
7.
蔡益群 《理论月刊》2002,(12):98-99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发展的动力只能从社会大系统中去探寻,而不能预先人为地界定一个“政治系统”以分析其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原动力,人的需要和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派生出来的动力系统。而人民群众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的首要地位,则决定了自身在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西方后现代性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批判,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9.
公共舆论视野中的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没有充分重视培育和发挥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的功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显得薄弱.以公共舆论视角来分析当前的乡村治理,可以发现其两大难题,即农民的"私"观念严重、公民意识缺失,及农村传播媒介全方位边缘化.为此,需要政治权力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担负起培育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的职责,着力发挥乡村公共舆论的功能,以把乡村治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方案设计历来是国家治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混合性、兼容性的公共治理体制则是塑造审慎的公共治理格局的制度基础。格兰诺维特关于“社会结构型塑制度”的观点为认识和分析公共治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属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代中国以来的社会资本转型,形成了由传统社会资本、革命社会资本和现代社会资本组成的社会资本体系,型塑了混合性社会资本构成格局,兼容了封闭性、权威性和自主性这三种基本特性。这种格局为公共治理体制的变革构建了“兼容并蓄”的体制空间,这个空间中蕴含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观念和规则为审慎的公共治理创造了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