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框架,通过对43篇学术论文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遭遇到城市社会难以改变的偏见和歧视;二是受到经济排斥,就业状态堪忧;三是面临社会排斥,合法权益受 侵害现象比较严重;四是受到文化排斥,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经历着较大的文化冲突。而这一群体中的女性和儿童所面临的危机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相比则更为突出,因而可称为“双重弱势群体”。面对弱势和无助,青年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的方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依赖,即由弱势性所带来的团体意识与组织体系,第二种则是较为极端的方式即犯罪。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福利制度和文化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是农村贫困成为社会发展中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社会排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农村贫困再生产机制,使农村贫困处于恶性的代际传递与循环之中。消除农村贫困的关键在于改革国内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消除社会排斥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农村一种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以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族文化适应机制包括内在接受机制和外部传播机制,其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的构 成因素,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内在接受机制主要包括该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个体行为活动的导向作用等因素。外部机制包括异质 文化对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和文化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文章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在社 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现象。分析了民族文化适应机制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发展是在复杂机制作用下的综合动态过程,从社会学视角解析其发展机制,能够深刻反映出旅游的文化属性,以"社会互动"促进耦合过程,以"本真现象"保护特色文化,通过"体验经济"打造创新产品。通过社会学的理论探索文化和旅游耦合的产品模式,能够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寻求理想的途径,"旅游体验模式连续带"以旅游体验的深度差异将旅游者分为五种类型,其对应五类旅游产品模式,而现实社会中,理论假设的五种模式并非都对应现实的旅游产品。对特定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耦合模式的研究需要结合地域文化,同时应用"旅游体验模式理论"分析多种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合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与旅游耦合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新移民”公民权的缺失及回归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昕 《中国行政管理》2012,(5):46-50,97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移居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城市新移民的公民权缺失与回归,旨在探析此群体公民权实现的方法和途径。运用马歇尔的公民权分类,主要从公民身份和社会变迁视角研究农民工到城市新移民的身份变化和在此过程中公民权的缺失,由此分析并得出公民权缺失的主要制度原因是户籍制度这一基本结论,并进一步探析了实现公民权的路径和方法,即必须消除社会排斥现象,保障城市新移民与城市原有居民享有同等的公民权,顺利实现该群体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6.
许小玲  魏荣 《前沿》2012,(11):123-127
文章全面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分析范式及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排斥本土化研究的进程、内容和特点,发现国内运用社会排斥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弱势群体,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及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涉及政治权力的不多,被排斥的原因有诸多共同点,即集中于制度性因素。因此,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把制度性不足和弱势群体自身的弱势结合建构了一个社会排斥在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框架,推进社会排斥在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是怎样演变形成的,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社会各阶层今后将怎样继续演化,现有的社会流动机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不合理,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和调整,这些问题都是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需要认真研究并关注的.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类社会现象所做的两种视角的分析和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社会分层研究与社会流动研究互为表里,不可或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9.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安机关面临着维护社会治安的巨大压力。为了有效应对严峻治安形势的挑战,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实有人口管理、情报信息工作、视频分析、研判机制、"虚拟社会"管控、动态社会管控为主要内容的治安管理新机制。在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应当遵循加强加强协作、应用科技、目标责任、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以机制创新推动治安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来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职业待遇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在对一家草根NGO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工作者能够在物质报酬较低的职业待遇下坚持长期从事公益职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与当前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理解上述现象,是深入探索当代青年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以在草根NGO中从事专职工作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对草根公益事业和青年公益人群体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在经济理性之外,认同是引导和规范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草根NGO青年工作者凭借对青年公益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克服物质报酬不足的障碍,做出异于常人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青年群体是催生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的弄潮儿.这些现象和事件体现着青年群体独特的社会心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屌丝文化、青年娱乐文化、青年意见领袖、青年社交文化和女性热点事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这些文化现象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解社会现实和青年群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主要存在结构-功能视角、个人建构视角、网络分析视角和制度分析视角,它们彼此之间在方法论上存在系列的对立.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综合,为我们提出一种综合性视角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种综合视角可以称为网络嵌入视角,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都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为中介的,从而可对当前我国制度结构转型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分层机制提供全面的描述与适当的规范评价.  相似文献   

15.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与定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主要有结构与过程的视角,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视角、冲突与均衡的视角、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视角、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而民族社会学的定义由于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亦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民族社会学是一门从宏观社会系统出发,综合地研究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控制,以探讨民族地区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日益突显其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17.
李然 《青年论坛》2013,(1):139-143
春秋以降随着抑商政策的执行,工商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从事工商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始终居于社会政治地位的最底层,其身份与地位日益边缘化,并且一直受到传统正规教育的排斥.但工商群体始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阶层之一,该群体采取以家族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实践为重的教育理念,在注重行业传承教育的同时,积极向主流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18.
魏超 《求索》2013,(7):211-213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制度形成的不公正差异,教育不平等是以出身、天赋、才能、家庭、种族、文化背景、学习成绩、人生理想等区隔、歧视、压制、排斥与贬低某一部分人的教育体制及其方式。这将导致中国教育的偏颇,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愿望难以实现。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及其干预路径。本文认为,教育不平等的心理机制是由于社会经济背景测量中父母等级地位测量的缺乏而导致的可能对于学校教育影响的高估和家庭中父母的自证预言效应;身体机制则体现为教育对象的不良身体健康状态及其被贬低的行为习惯。针对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本文提出了两种有效的干预路径,即传授知识增长论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将为完善教育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农产品交易关系治理机制:基于角色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闯  林曦 《学习与实践》2012,(12):38-46
学界对农产品交易关系治理机制的研究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交换理论与关系契约理论两个角度展开的,但两种视角的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导向,都不能充分地解析农产品交易关系的治理机制。本文将营销渠道治理理论与角色理论相结合,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农产品交易关系治理机制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并根据交易关系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一个订单农业交易关系动态的治理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于淼 《青年探索》2016,(1):42-47
残疾青年的社会福利问题是残疾人研究的重要领域,关于残疾人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两个研究模型,分别是立足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个体模型以及随着残疾人运动而兴起的社会模型。通过梳理个体模型与社会模型的涵义,总结目前我国残疾青年研究领域的个体模型研究与社会模型研究共生的基本现状以及两种研究模型的关系,立足于更好地解决残疾青年的社会排斥问题,提升该群体福利的目的。应对残疾青年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进行重新反思和整合,提出以关注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视角来探索残疾青年的社会排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