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贫困问题的缓解以致消除是当今社会一定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难题.城市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排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排斥与贫困和能力剥夺中的一些概念有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较低的贫困发生率是以农村的整体贫困为代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城市贫困则与社会排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俊生 《前沿》2010,(22):76-79
消除河南城镇贫困,促进中原和谐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完善、深层体制的改革及城镇困难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实施积极的政府扶助政策是消除城镇贫困的保障,创新深层体制是消除城镇贫困的关键,提高城镇贫困主体自身素质是消除城镇贫困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社会排斥,导致其陷入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青少年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社会排斥的消除必须通过改革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构建农村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和重塑和谐文化,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黄明  苏晓凤 《求索》2012,(2):49-50
农村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严重的社会排斥,以及农民金融知识和信息的缺乏是形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提出应该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政府规管,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制定缓释政策和加强农村金融教育和消除信息差距,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的措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经验在于:将消除农村贫困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经济发展中消除贫困;注重提升农民的能力,鼓励通过自助、自立摆脱贫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机制,以保证各种消除农村贫困计划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鼓励多种力量参与消除农村贫困事业,让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外国资本、农民合作组织等都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权利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政治权利贫困问题,认为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问题不能纳入到政治框架中去理解,而是一种伴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权利贫困问题的产生与制度性社会排斥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7.
五月的拉萨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的“扶贫与环保”国际研讨会。为了进一步探讨21世纪消除饥饿、摆脱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进步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联合国社会经济事务部、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拉萨联合举办了“扶贫与环保”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对各国的贫困现状、贫困政策、扶贫措施与成就以及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对策、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及  相似文献   

8.
消除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文化和人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文化贫困的表现和消除文化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维国  管曙东 《群众》2008,(7):35-36
党的十七大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力争3至5年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淮安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努力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着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力争到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0.
高福明 《中国妇运》2002,(12):35-36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稳、国家稳,农村富、国家富。全省现在还有95.8万多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口在温饱线上徘徊,贫困人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消除贫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责任,也是  相似文献   

11.
刘娟 《桂海论丛》2010,26(1):79-8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2009年随着我国农村扶贫标准上调为人均纯收入1196元,扶贫对象大幅度增加,扶贫战略、扶贫出发点和扶贫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扶贫开发事业即将进入新阶段。为适应扶贫新阶段的新挑战、新要求,必须以扶贫对象识别、扶贫项目瞄准、扶贫资金投入管理、产业化扶贫和长效扶贫机制为重心,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机制的完善路径,加快构建"大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高龄女性贫困"的倾向日渐凸显。究其政策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优先对经济发展投资,将育儿养老等再生产领域的社会支出压缩到最低限度。由此形成的男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事有酬劳动、女性承担再生产领域的家务劳动从事无酬劳动的格局,虽然使日本创造了快速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其代价是牺牲了一代女性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与机遇,并引发了当前的"高龄女性贫困"问题。近年来,日本注重探索家务劳动再分配政策路径,通过推进男女机会平等政策改革,提高家庭福利水平,改善女性劳动环境,防止"高龄女性贫困"问题继续蔓延。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水利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农村水利事业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仍然面临着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大、农业灌排设施老化失修、水环境持续恶化、水电资源无序开发等突出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必须从更新观念、理顺体制、加大投入、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 ,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 ,发展、控制成员 ,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当代中国邪教发展迅速 ,波及面广 ,已由农村发展到城市 ;外来与本土自生的邪教并存 ;其社会破坏力显著增强。多元文化并存与文化失范使邪教有了文化生存空间 ;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困境是邪教产生的潜在心理基础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是邪教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治理邪教应突出主体文化 ;强化社会保障体制 ,降低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整治腐败 ,强化干部的廉洁奉公精神 ,增强干部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大量农村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从而带来了家庭社会关系的断裂和社会空间的分离。较男性而言,女性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通过对河南一个扶贫车间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发现:近几年由政府、企业和村庄社区所共建的扶贫车间,为农村妇女社会空间的再造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但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角度看,扶贫车间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自皮尔斯1978年提出"贫困女性化"概念以来,女性与贫困的关联研究成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研究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语境下,贫困女性化的现象具有客观性,但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呈现的形式则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一成不变的全球性现象。具体而言,对贫困女性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收入和消费维度;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超越以"女性户主家庭"为分析单元的局限性,将贫困问题放置于宽化的性别和其他群体领域,特别需要关注多维度的贫困和致贫的原因;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女性的竞争劣势性也需要从总体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单一的女性本位的发展干预往往会产生负面结果。本文认为,贫困女性化虽然具有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女性与贫困问题在不同经济社会语境和社会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智力支边"毕节模式"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沟通协调机制、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必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机制,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政府扶贫项目及资金有机结合以提高扶贫效率和成效.同时,有必要从集中在毕节试验区的智力支边扶贫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成熟的、切实可行的、有推广价值的经验,通...  相似文献   

18.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两个阶段,一般先解决绝对贫困,再解决相对贫困。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随之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贫困发生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成因复杂,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推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既要遵循理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从调整扶贫战略、界定扶贫标准、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返贫治理等维度入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非盈利组织在保障贫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中,扮演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角色,但是如何保证这种支持机制的可持续性,已成为非盈利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陕西省妇联"红凤工程"社会支持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发挥慈善资源存量的诱出功能,以及回报社会机制的增权能力和驱动效应,获得了长远发展动力,为国内非盈利组织的项目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脱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经球 《桂海论丛》2007,23(2):42-4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工作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和新“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等四个阶段,虽然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当前农村反贫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扶贫效益递减、农村中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拉大以及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脱贫战略。可持续脱贫战略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