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宁人的心中,大十字是一个坚实的城市记忆符号。在青海,只要提起大十字,几乎无人不知,甚至每个来西宁的外地人也会慕名前往。过去,它是西宁的商业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变迁,这里更加繁华。伴随着西宁人一代代地成长,大十字虽然也在默默地变换着模样,但它给人们的生活留下的痕迹和记忆,依旧鲜活在西宁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于敏 《党建》2001,(10)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劲风再度掀开了古城的面纱,西宁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蓝天白云下,环抱西宁的南北两山逶迤绵延,林木葱茏;横贯市区的湟水河波光粼粼,端庄灵秀;四条山川间的菜地良田绿满两眼,繁花似锦;纵横交错的城市大道宽阔笔直,四通八达。整个城市,建设工地如火如荼,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园林、广场美丽壮观……西宁人不无自豪地说:西宁变大了,变高了,变亮了,变美了也许人们要问,是什么使西宁这座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古城在近几年内发展如此迅猛,变化如此巨大…  相似文献   

3.
记者:西宁应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去定位城市身份? 毛小兵:这是关键问题。是已经破解了的核心命题。将西宁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宜居城市”.这是西宁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将西宁放置于“青藏高原”这个区域,而不是西部、全国或者全球视角.是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口等因素所决定的。在青藏高原.西宁是惟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要塑造西宁市怎样的文明精神? 王建军:“包容诚信、务实创新”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西宁的兴城之计、立市之魂。这些年,西宁精神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西宁人民的奋进、奋斗、奋发向上地激情。  相似文献   

5.
西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她那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流年岁月让人难以忘怀。然而,那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却不及她脚下刚刚跨过去的这个历尽沧桑而又灿烂辉煌的60年。 1949年9月5日是西宁解放的日子,从此,西宁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发展,西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西宁人用自己的智慧,把沉重的滞后转化为巨大的生机,在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宁人民所进发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犹如一股涌动的春潮,激荡在高原古城,推动西宁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如今。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神奇的青海高原,矗立在激情澎湃的湟水之滨。 今天,站在历史的又一个新起点上,端详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黄的果实和自豪的喜悦,还有那满怀希望的激情和梦想。  相似文献   

6.
出发时,这是一支只有5个人的队伍——4月15日下午,45岁的退伍老兵张佰钰与4位战友从家乡山东临沂紧急赶往江苏徐州.当晚10点多乘上由青岛开往西宁的K173次列车。4月16日夜里12点。列车晚点到达西宁。走出西宁站.5人队伍“扩编”至20余人——在跨越6个省、长达近5000里的行程中.这支队伍神奇地完成了一次庄严而感人的集结!  相似文献   

7.
青海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屏障。西宁作为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及欠发达的市情,决定了推进西宁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推进西宁绿色发展,最终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西宁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城市发展后劲,有利于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把“创城”活动转化为西宁人对城市文明的一种自觉意识、自觉活动、自觉创造,上升为建设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主动追求。  相似文献   

9.
大南山——绿色生态屏障。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定位。让人联想到一幅诱人的画卷,当你打开思维的卷轴,徐徐展现的是:绵延几十里的宽阔林带起伏如云,乌语花香的恰人环境一派盎然生机。西宁的大南山的确很美。它的美是真实的。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人们注意到它的变化,都说如今的西宁靠在大南山绿色屏障舒展的臂弯里,彰显出清凉夏都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西宁城市的成长,镌刻进了40年改革开放的年轮。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奋进、40年蜕蛹化蝶。改革开放40年,是西宁2100多年建城史上城市建设力度最大的一个演变阶段,也是城建理念创新、城市形态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的一个蜕变发展期。逐梦西宁城市发展,勾勒一代又一代西宁人接续奋斗的轨迹,城市建设的每一步提升,背后都有改革力量的强力托举。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古城西宁,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变革求新的大门。同时,这也是一次西宁城市建设艰难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城  相似文献   

11.
拂去岁月的风尘,感受今天的西宁,它卓尔不群的身姿,舒展着现代都市的绚丽,印证着西宁人奋发的足迹。近年来,伴随着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伟大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西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科学发展,把一个“民不富、市不强”的高原小城,逐步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高原城市,在西宁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2.
“一水湾环山四周,仿佛桃源人住处。”人们这样形容世界上最适合人类腾住的城市之一威海。有山皆绿,有树常青,有泉皆涌,近千公里海岸线更像是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阳春3月,千里高原依然是春寒料峭。可一走进西宁客运段北京车队第一包乘组的车厢,立刻就会受到团员青年热情周到的服务,看着那一枚枚如火焰般闪亮的团徽,一股浓浓的暖意顿时扑面而来。西宁客运段北京车队第一包乘组共有乘务员48人,其中党员15人,团员10人,班组平均年龄27岁,担当着西宁至北京西站的T151/152次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作为铁路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单位,几年来,  相似文献   

14.
《发展论坛》2002,(1):60-61
街道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本的构成体,是城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寄托地。20世纪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城市社会步入了以社区建设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办事处坚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创出以大教育促进大发展的经验,走出一条以强化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重教育培育社区人由于城市管理体制目前还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人们还处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当中,对“社区”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比…  相似文献   

15.
正晨曦初露,天朗气清。城市绿道上,人们在郁郁葱葱的草地和绿植的陪伴下,或散步或小跑或骑行。西宁在舒缓的太极音乐、打陀螺的舞鞭声、健身操的动感旋律中苏醒。十字路口,车辆与行人有序通行;公交车上,乘客主动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农贸市场内,摊位摆放整齐;市区里,道路干净畅通,28条花街艳丽多姿芬芳迷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城市变得流光溢彩,整齐的路灯将道路装点成无数条亮化光带在城市中央分布交错,广场游园亮化灯映衬着热情的锅庄舞者翩翩起舞,中心广场上百姓  相似文献   

16.
重科教见实效本刊记者王永生提起大城市里的食品一条街、服装一条街等等这些城市“一条街”风景线,人们早已司空见惯。而在吉林省榆树市于家乡,却有10条总计近万米长的科技一条街。记者慕名来到这里。这天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二,人们都在忙着过“小年”、迎“大年”,于...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党建文汇》2002,(14):41-41
说起王海容,如今40岁出头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谁也不会忘记,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的黄金节目中见到“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而每当这位巨人的形象出现时,人们又经常可以在这位巨人的身边看到她。然而,有心人也许会问,今日的王海工作、生活状况如何?本文为您揭开了这一谜底。  相似文献   

18.
祁连雪     
真是“一处不到一处迷”。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影响:“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下了根基。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事物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春天如歌,阳光明媚,打开尘封的心情,敞开想象的思绪,抒写着美好和希望。春天就是一首诗,富有意象,让人着迷。我常常在春光里读古人的诗句。古诗的韵味,散发着春天的影子,春的画卷就是诗’句中的意境,读古诗里的春天,扑面而来的是春天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辽阔、神秘的青藏高原,是“歌舞的海洋”。孕育了西宁人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宁人正在大显身手,加快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其中西宁市的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刊特选取一组反映西宁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思想教育的文章,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西宁教育,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西宁教育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