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沙勇 《长江论坛》2011,(6):69-72
明初政府制定的"茶马互市"政策未能有效阻止中后期官营茶马贸易的衰落,反而带动了民间贸易的发展和兴盛。在这一过程中,"官营"和"私营"茶马贸易交相发展,茶马贸易本身被赋予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淡化,商品贸易本身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凸显。  相似文献   

2.
一是关于对茶马古道定义的商榷。个人认为,茶马古道起源于人类早期交往的自然通道,最早的雏形应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亦称“蜀身毒道”)。特指唐代以来,中国滇川藏等广大西南地区,为促进边疆与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南亚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伴随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流通、以茶易马贸易的兴起,以及马帮运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相似文献   

4.
<正>长城是一种和平的象征。道理很简单,如果他想打仗,就不会修长城。另外,我们的长城修得这样坚固、这样好,说明修长城的人想长期获得一种稳定和平的环境。实际上,长城除了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也一直是调节农耕和游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游牧地区经济类型非常单一,很多物资依赖于长城内中原地区的输入。过去在长城沿线发生的贸易,历史上称"茶马互市"。马是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5.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4,30(4):44-50
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 ,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 ,这些古道的原始形态是茶马古道兴起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古道是因古人类的移动路线而产生 ,之后则是因民族的迁徙而沿袭。距今 1 90 0年前西南地区有了盐运古道 ,唐代形成了滇藏茶马古道。与其他古道相比较 ,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 ,网络分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相似文献   

6.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茶马贸易本属汉藏民族间、农区与牧区间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活动,它本应遵循固有的经济规律。其发端的唐朝如此,其发展的宋亦大致如是。但至明朝,统治者希图借经济手段去替代政治、军事所无法完成的统治功能(“以茶驭蕃”),并“联番制虏”,隔绝传统的蒙藏联系,“壮中国之藩篱”。汉藏茶马贸易的原有功能发生变异,纯粹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7.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8.
中俄互市贸易区建立已多年,但由于俄罗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至今没有对等的互市贸易政策,致使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发展举步维艰。为走出困境,绥芬河试图用对俄开放“三步走”战略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能否符合WTO规则要求、适时推动边境经济贸易升级和俄罗斯的开放程度三个方面上,其解决方式是通过辟建“绥芬河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12,(11):F0004-F0004
·明清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李跃波先生20余年精心收藏的400余件精品 ·“赶马人的生活”、“马帮的运输与贸易”、“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文化”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普烈洪 《创造》2003,(12):8-9
构建建水商贸区域流通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实现经济大循环,是实现建水区域经济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云南建设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作为地处滇南商贸重镇的建水,重现历史辉煌,重建建水辐射边疆周边市场的商贸区域流通格局,重视老丝绸古道辉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茶马贸易始自唐朝,宋朝渐成制度,明清继之并有所发展。对于唐宋的茶马贸易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地处西北并在茶马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甘肃茶马贸易至今未见专文论述。为了弥补明清史研究的这一空白,本文拟对明清时期甘肃的茶马贸易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间虽长期处于武装对峙甚至战争状态,但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却从未中断过。这种联系既有官方的、合法的,也有民间的、非法的,其逐步形成了以榷场贸易、走私贸易为主的多种贸易形式。为规范贸易、稳固统治,宋朝对各种形式的边境贸易都有着极为严格和完备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正边民互市贸易是我国沿边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兴边富民、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维护边疆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分布在全国9个省区,其中广西、云南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民族跨境而居,商品交换互补性强,边民互市发展较快,交易份额占全国的80%以上,广大边境地区边民积极参与到互市贸易,成为边境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56号现发布海关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制定的《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促进边境地区居民互市贸易的健康发展,繁荣边境经济,加强海关监督管理,根据《中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 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  相似文献   

19.
汪锋 《思想战线》2016,42(6):98
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20.
边民互市市场是一种国际性集贸市场,具有国际贸易和国内集市贸易双重特质。在市场管理中,既不能沿用国际贸易惯例,也不能照搬国内集市贸易的管理法规,只能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边民互市市场要求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本义将对有关边民互市市场管理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一、边民互市市场的特点边民互市是边境贸易的传统形式,是指边境地区边民在政府允许的仆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余额和数最范围内,根据自产、自销、自用的原则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①。边民互市布场就足这种商品交换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和由交换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